历史千年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煮酒论史
   
1月17日 历史上的大事记 今天 | 1月17日历史上大事| 1月17日历史上诞生的人| 1月17日历史上逝世的人| 昨天| 明天|
395年1月17日 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
395年1月17日,罗马皇帝狄奥多西(346—395)逝世。
他在临终前,将帝国分与两个儿子继承。
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的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在希腊古城拜占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又称拜占庭帝队起初其疆域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外高加索的一部分。
到了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又将北非以西、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东南并入版图。最后在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所灭亡。西罗马帝国的部城罗马。
410年,日耳曼的西哥特人在领袖阿拉里克率领下,进入意大利,围攻罗马城。在城内奴隶的配合下打开城门,掠夺而去。此后在西罗马帝国境内建立许多卫国。
476年,罗马雇佣兵领袖口耳曼人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最后一个皇帝罗慕路斯,西罗马帝国遂告灭亡。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奴隶制度在西欧的崩溃。

1897年1月17日 谭嗣同重要哲学著作《仁学》编写完成
1897年1月17日,谭嗣同完成重要哲学著作《仁学》,共2卷,5万多字。他杂糅儒、释、道、墨各家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仁”是万物之源;“以太”构成万物的本质,是“不生不灭”的;宇宙间各种事物只有“变易”,没有“存亡”,只有“聚散”,没有“生灭”。肯定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是静止的、停顿的,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批判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顽固思想,从变易中论证其改革社会制度的政治理想。书中猛烈抨击“三纲五常”,指斥两千年来封建专制制度为“大盗”之政,专制君主是“独夫民贼”,宣传“君末民本”的民权思想,认为“君”如不能为“民”办事,亦可共废,否定了“君权神授”。在《仁学》中,谭嗣同要求冲决封建主义的网罗,从而成为维新派中最激进的思想家。

1923年1月17日 蔡元培愤而辞去北大校长职务
1923年1月17日,蔡元培因教育总长彭允彝干涉司法独立,非法要求逮捕北大兼课教师、财政总长罗文干,愤而辞去北大校长的职务。辞呈指出:“元培目击时艰,痛心于政治清明之无望,不忍为同流合污之苟安,尤不忍于此种教育当局之下支持教育残局,以招国人与天良之谴责。”蔡氏在《北京大学日报》上刊登“不再到校办事”的启事。18日,北大全校学生举行大会,通过“驱逐彭氏”、“挽留蔡校长”、“警告国会”等项决议。19日,北京大学学生联合法政专门学校、医学专门学校、工业专门学校1000余名学生到众议院请愿,阻止投彭允彝同意票,并力主挽请蔡元培回校复职,被军警包围殴打,300多人受伤。

1931年1月17日 左联五位作家被捕
1931年1月17日,国民党上海市警察局会同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突然搜查共产党在上海的活动和联络地上海三马路222号的东方旅社和天津路的中山旅社,逮捕了正在开会的林育南等,会议记录和文件均被搜走。会场为密探守候,又逮捕了前来开会的王青士、罗石冰等。18日,李求实也因找林育南等联系工作而为密探逮捕。接着,国民党上海警察局和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又搜查了中山旅社、逮捕了欧阳立安等4人,又在旅社设密探逮捕了联系工作的何孟雄等。17日夜和 18日,上海警察局和租界巡捕房搜查了虹口、提篮桥、杨树浦等地,共逮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28名。20日和21日,又在杨树浦、新闸等处逮捕7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5位青年作家柔石、李求实、殷夫、胡也频、冯铿均在被捕之列。

1945年1月17日 瓦伦堡事件
每年的1月17日,一些西方国家分别举行活动,纪念1945年1月17日失踪的一位瑞典外交官劳尔·瓦伦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1944年,年仅33岁的瓦伦堡被任命为瑞典驻匈牙利大使馆一等秘书。当时,他负有一项特殊的使命:尽可能多地挽救处于纳粹德国手中、极可能遭到杀害的大批犹太人的生命。瓦伦堡冒着生命危险,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先后为上万名匈牙利犹太人签发了瑞典护照,使他们逃离虎口。他的这一活动得到了美国的资助。
  1945年1月苏联红军攻入布达佩斯之后不久,瓦伦堡失踪了。有人在1月17日看到他同一位苏联军官,乘车前往设在德布勒森的苏军司令部,之后便再也没有露面。苏联方面先是否认拘留他,后来在瑞典方面的一再催问下,苏方于1957年发表声明说,瓦伦堡已于1947年因心脏病发作而死在莫斯科的卢比安卡监狱。有人认为,苏联怀疑瓦伦堡是美国间谋因而将其逮捕。
  由于没有任何有关瓦伦堡死亡的证明,苏联的声明并未使这一事件就此了结。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仍然不断有消息透露,瓦伦堡还活着。历届瑞典政府及瓦伦堡的亲属也不相信瓦伦堡已经死亡。瑞典政府曾多次与苏联进行交涉,苏方在多数情况下根本不予理睬,偶尔也重申1957年的声明。1982年,瑞典政府就这一事件公布了详细的、长达13000页的文件,仍未能使问题得到澄清。但是纪念瓦伦堡的活动却在西方国家中不断发展,1985年1月17日,至少有25个国家的“瓦伦堡委员会”举行了纪念活动。当时,瑞典首相帕尔梅发表声明说,“瓦伦堡今天成为人道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的象征”。
  1981年,瓦伦堡成为美国荣誉公民,美国总统里根称瓦伦堡是一位“伟大人物”。

1989年1月17日 首届陈嘉庚奖金颁奖
“陈嘉庚奖金”被称为中国的诺贝尔奖,它参照诺贝尔奖评奖方法,以促进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为目的。该奖主要奖励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技术科学、农业科学和医药科学6个领域内有突出研究成果或重大发现的中国科学家。
  陈嘉庚基金会于1988年1月成立。其宗旨是“发扬陈嘉庚先生为民族,为社会兴办教育的精神,促进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奖励成就突出的优秀人材,激发他们向上,攀登高峰,为振兴中华贡献力量”。凡是在一门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重大发现,对于促进科学进步有重要战略意义;技术上的发明、创造,包括新的材料,新的实验仪器和生产方法,有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科学价值的研究成果,都可被授予陈嘉庚奖金。陈嘉庚奖每两年评一次,每项奖金总额为3万元人民币,但是同一项奖获奖人数不得超过3个人。第一届陈嘉庚奖金颁奖仪式于1989年1月17日在北京科学会堂隆重举行。有10位在农业科学、技术科学和物质科学领域获得世界水平研究成果的科学家受到嘉奖。这10位科学家和获奖成果是: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所的李振声、陈漱阳、薛文江、他们的研究成果远缘杂交小麦新品种“小偃六号”获农业科学奖;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的邓锡铭、范滇元、余文炎,他们研制的“激光12号实践装置”获技术科学奖;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的陈创天、吴伯昌、江爱栋的“晶体非线性光学效应的基因理论和新型非线性光学材料探索”和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赵忠贤的“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研究”获得物质科学奖。

1997年1月17日 国家电力公司成立
1997年1月,国家电力公司成立。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公司成立题词:“发展电力工业,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新贡献”,表示了热烈的祝贺。
1月17日,在电力体制改革座谈会上,李鹏总理指出:组建国家电力公司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这一改革将促进电力工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当好国民经济的先行。
国家电力公司是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政企分开等原则组建的,并由国务院授权经营电力部所属的国有资产,是经营跨区送电的经济实体和统一管理国家电网的企业法人,按照企业集团模式经营管理。国家电力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电力工业管理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出了重要一步,并将对推进全国电力联网,实现能源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重要作用。座谈会在中南海国务院会议室举行,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主持了会议。
李鹏总理在听取了国家电力公司总经理史大桢及部分电力企业负责人汇报后指出,组建国家电力公司不仅是电力工业管理体制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政府机构改革、促进管理职能转变、实行政企分开的需要。国家其他专业经济部门也要进一步深化改革,逐步改组为不具有政府职能的经济实体,或改为国家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单位,或改为行业管理组织,将原有的政府管理职能转移给政府综合部门负责。因此,组建国家电力公司是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化。国务院总结以往机构改革的经验,并听取了各省市意见,决定电力体制改革分两步走,做好衔接和平稳过渡。
李鹏说,组建国家电力公司是为了进一步推动电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新的企业机制,注入新的经济活力,也有利于调动各方面办电的积极性,更好地执行多家办电、多渠道筹资办电的方针,加快电力工业的发展,更好地发挥电力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先行作用。
李鹏指出,根据我国能源资源的分布状况,要逐步加大水电的比重和坑口电站的比重,为此必须加强跨地区电网的建设。国家电力公司的组建,将更充分地利用能源资源,满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
李鹏说,国家电力公司成立以后,要处理好与各省市的关系,同时也要处理好与跨省电力集团、省电力公司以及下属企业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的积极的作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要进一步发挥行业管理的作用,更好地为电力企业服务。
李鹏指出,不仅要加快电力工业的发展,还要促进电力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实现开发与节约并重的原则,通过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降低消耗与成本,提高发电的效益,同时也提高社会的用电效益。
李鹏强调指出,电力是公益事业,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质,它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到人民的生活。多年来,电力行业提倡的“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优良传统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在国家电力公司成立后,要继续得到发扬光大,以便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日前,吴邦国副总理为国家电力公司的成立揭牌,并讲了话。他说,这次电力工业体制改革是电力工业生产关系的一次重要调整,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重要实践。这次改革也是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改革的重要一步。电力部从政企合一转变为只行使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独立履行全行业管理和服务职能;国家电力公司是国务院界定的国有资产的出资者和投资主体及资产经营主体。他要求电力部下一步认真进行职能分解,明确电力部和中电联、国家电力公司的职责,每项职责都要高标准完成,不可偏废。国家电力公司要尽快完成组建工作,努力实现规范化运作。
国务委员李贵鲜、罗干等出席了昨天的座谈会。

2000年1月17日 “好学生”徐力不堪忍受学习重负杀死生母
2000年1月17日,一名17岁中学生因不堪忍受学习重负杀死生母。
  徐力是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学生。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母亲吴凤仙是金华县食品公司职工。由于徐父长期在外地火车站工作,徐力从小到大基本上是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下成长的。母亲吴凤仙工资不高,就帮别人加工毛线衣赚点钱供儿子读书,让孩子过着“吃穿全包,一心读书”的生活。初中升高中时,徐力考进了学校的重点班,但高一上半学期排名全班倒数第二名。通过努力,高一下半学期,徐力一跃到了第十名。吴凤仙喜出望外,要儿子以后每次期中、期末考试都排在班级前10名。然而,悲剧也就从这时候埋下种子。
  1999年11月底,吴凤仙参加家长会议时得知,徐力这学期期中考试的成绩排在班级第十八名。回家后,吴凤仙很生气,狠狠地打了儿子一顿。徐力喜欢踢足球,吴凤仙就说:“以后你再去踢足球,我就把你的腿打断。”重压之下的徐力感到母亲对自己管得太严,而且母亲提出的目标无法实现,深感委屈和压抑。
  2000年1月17日中午,徐力从学校回家吃完中饭后,想看会儿电视。吴凤仙提醒儿子期末考试要考前10名。徐力回答说:“很难考的,不可能考得到。”母子之间再次为学习发生顶撞。绝望中,徐力从门口拿起一把木柄榔头朝正在绣花的母亲后脑砸去,将母亲活活砸死。
  悲剧发生后,在浙江省引起社会各界对教育问题的深刻反思。徐力杀母案震惊了社会。在徐力就读的金华四中,同学和老师们反映,徐力平时在学校十分刻苦和节俭,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性格文静,初中时期一直是三好学生,初二就入了团;进入高中之后,也一直勤奋好学,集体活动很热心,也乐于助人。他们不解地问:为什么这样的好学生会干出如此暴行?
  当地有关专家认为,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子女心理承受力脆弱和缺乏法制观念,是导致这出悲剧的主要原因。金华市公安局和市教委的人士分析说,从徐力身上可以看到一对矛盾:他一方面似乎“训练有素”,杀死母亲后移尸灭迹,还写字条欺骗父亲说妈妈去杭州“看病”了,并居然照常参加了考试;但另一方面他又十分脆弱,仅仅因为母亲对他学业上的压力,就灭绝人性地杀了生母。这说明他的心智并不健康和法制观念淡薄。
  金华市教委的人士认为,现在的青少年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家长对子女往往期望过高。子女考试不理想,就有一种愧对父母的感觉,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心理扭曲;而现在社会上凶杀、言情等读物泛滥,许多青少年经过不良文化的耳濡目染,又在幼稚中平添了几分“早熟”。因此,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非常重要。

1995年1月17日 日本阪神发生大地震
1995年1月17日清晨5时46分,一场里氏7.2级的强烈大地震袭击了日本繁华的关西地区,震中靠近神户,大阪等大城市。这是近70年来日本最大的一场地震。这场地震灾情惨烈,灾情最重的神户市近万栋建筑物被摧毁,地震造成近5000人丧生。2万多人受伤,财产损失近10万亿日元。

1933年1月17日 中共发布宣言: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
1933年1月17日,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起草,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和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名义发表了《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华北,愿在三条件下与全国军队共同抗日宣言》。
  同年1月26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名义写了一封《给满州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论满州的现状和我们党的任务》,其中决定了党在满州群众运动现阶段的总策略方针:尽可能的造成全民族的反帝统一战线,来聚集和联合一切可能的,虽然是不可靠的动摇的力量,共同的与共同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斗争。

1991年1月17日 “沙漠风暴”行动开始
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出动数百架飞机对伊拉克进行了大规模的轰炸。该行动旨在解放科威特。此前,多国部队以实施了“沙漠盾牌”计划;此后,即2月24日,多国部队又实施了“沙漠军刀”行动,迫使伊拉克无条件接受联合国安理会关于海湾危机的12项决议。2月28日多国部队宣布停火。
  这次“沙漠风暴”行动共出动作战飞机7.6万架次,使伊拉克军队失去40%以上的战斗力。

历史上的今天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25 © www.lsqn.cn 历史千年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