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4年5月15日 中国红十字会创立 |
1904年5月15日,清廷命外务部照会瑞士,声明愿意加入红十字联约。 24日,清廷拨款10万两,以作为红十字会的开办费。 由于日俄战争竟然在中国东北地区进行,旅居关外的各国侨民都在本国红十字会的资助下,乘坐印有红十字标记的船舶车辆逃离战区。清廷也派遣轮船到东北接运中国难民,但俄国政府却说中国进入战区的船舶和人员不属于红十字会,声称不予保护,并阻挠中国船只。消息传到上海,各界为之震愤,当即由绅商沈敦和与英、美、德、法等中立国领事磋商,成立了“美国红十字会上海分会”,又名“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并取得了清廷的支持。5月29日,红十字会订立了暂行章程。该会成立后,立即前往东北接运难民,同时,又在东北各省设立分会,扩大救济灾民、资送回 籍和战后放赈工作。
|
1911年5月15日 美最高法院裁定美孚石油公司解散 |
1911年5月15日,美国最高法院裁决,认定美孚石油公司垄断贸易,令其6个月解散。裁决书认为,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并非机械地禁止一切垄断贸易,而是禁止不合理的垄断。这种判决将对今后处理托拉斯案件产生深远影响。
|
1926年5月15日 整理党务案事件发生 |
蒋介石策划中山舰事件后,1926年5月15日,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二届二中全会。蒋介石在会上提出整理党务案。 主要内容是:共产党员在国民党各高级党部的委员比例不得占1/3以上;共产党员不得任国民党中央各部部长;国民党员不得加入共产党;共产党须将其加入国民党之党员名单交国民党中央保存;第三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指示以及中国共产党对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的指示,均须先交国共两党联席会议讨论通过等。 “整理党务”即国民党右派为限制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内的正当活动,破坏国共合作采取的组织措施。整理党务案被通过,一些国民党右派分子取代共产党人充当国民党的部长,蒋介石也乘机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组织部长和军人部长等职。至此,蒋在掌握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以后,继而篡夺了党权、政权和军权。
|
1936年5月15日 舒施尼格成为奥地利唯一政党的首脑 |
1936年5月15日,库尔特·舒施尼格总理担任了奥地利唯一合法政党“祖国阵线”的领袖,从而巩固了他对国家的统治。在维也纳的一次政党的领导人会议上,前任副总理欧内斯特·冯·斯塔勒姆贝格王子被解除了他在祖国阵线党中的领导职务。 在这些领导人的微笑中,斯塔勒姆贝格竟被任命为祖国阵线党“母亲帮助部”的赞助人。斯塔勒姆贝格王子当时正在去往罗马,观看在那里举行的奥地利——意大利足球比赛,因此,无法对这一羞辱作出反应。这一行动使舒施尼格控制了奥地利所有军事力量,包括曾由斯塔勒姆贝格王子指挥的民兵。舒施尼格说他之所以接过祖国阵线的领导权,是因为奥地利所面临的严重问题迫使他统一国家的领导权。他说,双重领导曾给奥地利带来了许多困难。
|
1943年5月15日 共产国际宣布解散,中共中央表态欢迎 |
1943年5月15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作出《关于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共产国际执委会为适应反法西斯战争发展的需要,并考虑到国际形势和国际工人运动所发生的变化,各国共产党及其领导者的成长与政治上的成熟,若干支部提出解散共产国际的要求。22日,共产国际向全世界公布这个决定。2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完全同意共产国际提议,指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曾经获得共产国际的帮助。但是,很久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即已能够完全独立的根据自己民族的具体情况和特殊条件决定自己的政治方针、政策和行动”。并宣布“自即日起,中国共产党解除对于共产国际的章程和历次大会决议所规定的各种义务。”当晚中共中央书记处在延安干部大会上作报告,肯定了共产国际在帮助中国革命事业所做的伟大功绩,并解释了共产国际解散的原因。指出共产国际解散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号召全党同志应提高责任心,发挥创造力。
|
1918年5月15日 鲁迅发表小说《狂人日记》 |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它发表在1918年5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四卷五号上,后收入《呐喊》中。 小说通过一个被迫害者的自述,深刻地揭露和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礼教叛逆者“狂人”的形象,号召人们起来推翻人吃人的旧制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著名的彻底反封建的新文学作品。 小说发表时,正值“五·四”运动前夜。由于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反而暴露得更加明显了。广大的农民依然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封建阶级依然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社会的各种矛盾更加复杂尖锐。在这种形势下,鲁迅以他锐敏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对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表示了彻底的反抗。小说《狂人日记》是投向封建礼教的一颗重磅炸弹,也是向世人提供的一副清醒剂。
|
1912年5月15日 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 |
1912年5月15日,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严复任校长。京师大学堂是中国最早的大学,1898年7月3日开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中学包罗西学,不能以西学凌驾中学”,是其立学宗旨。初拟设大学、地学、道学、政学、文学、武学、农学、工学、商学、医学10科,以达“总古今,包中外,该体用,贯粗精”之目的。招收官僚子弟及各省中学堂毕业生入学。戊戌变法失败后,实际只办了诗、书、易、礼四堂及春秋二堂,每堂也仅有10余人,性质仍与旧式书院相近。1902年复校。1910年发展为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是一所文理科综合大学。
|
1955年5月15日 奥地利国家条约结束了外国控制 |
1955年5月15日。奥地利国土上将只保留奥地利军队,这是17年来的第一次。该国自1938年被希特勒霸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军队进驻。今天签订的条约主要规定了奥地利将作为一个缓冲国在苏联集团国和西欧民主国家间保持中立。 条约制定,奥地利不可签订任何军事同盟或允许任何外国军队在其领土上驻扎。条约的其余规定均对奥地利有,包括不支付战争赔款。苏联回 绝了全部对其油田所有权的要求,并有可能帮助她重新组建军队以保卫她的中立地位。 美国国务国务卿·福斯特·杜勒斯,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和英国外长麦克米伦分别代表各该方签署该条约。条约规定所有外国军队必须在本年底撤出。美国已经指责苏联在会谈中闪烁其词,以使其4.5万人的军队继续留在奥国。
|
1960年5月15日 中央指示:在农村开展“三反”运动 |
1960年5月15日,中央发出《关于在农村中开展“三反”运动的指示》。规定,这次“三反”运动是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以反贪污为重点。凡是犯有贪污、多占、挪用错误的人,不论数量大小,都必退必赔。在农村基层干部中,需要进行“三反”检查的,应当是生产队以上的干部和财贸系统的基层干部,特别是公社一级和公社直接经营的企业单位。运动的原则是教育为主,惩办为辅,处分的面一般不宜太宽,以控制在3%以下为宜。
|
1957年5月15日 百万干部下放基层 |
1957年5月在开展整风运动的同时,从1957年5月15日起,中共中央先后3次发出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决定,全国有百万干部下放到农村和工矿企业参加劳动。
|
1967年5月15日 我国政府强烈抗议香港英国当局对香港居民的暴行 |
1967年5月15日,中国外交部负责人召见英国驻华代办,面交中国外交部声明,最紧急最强烈抗议香港英国当局对香港中国工人和居民的暴行,声明指出,5月6日下午新蒲岗人造塑胶花工厂中国工人为反对资方加重剥削进行斗争,香港英国当局竟出动武装警察和“防暴队”对该厂工人和其他中国居民进行镇压。事后逮捕了前往香港警署抗议的工会主席和工人代表。11日下午,香港英国当局再次出动大批武装警察,多次使用警棍、防暴枪、催泪弹,并开来军车和直升飞机,对赤手空拳的工人进行更大规模的镇压,逮捕了很多人。对此,我国外交部向英国政府提出强烈抗议。
|
1972年5月15日 美国将冲绳归还日本 |
1945年6月,美国军队攻占冲绳岛。 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后美军仍占领该地,并在岛上修建机尝导弹基地和兵营。冲绳人民从50年代初开始展开回归祖国运动。1960年4月28日成立“冲绳县复归祖国协议会”。1963年4月28日,开展“冲绳复归祖国日”活动。日本本土也配合冲绳人民举行长达100天的海上、陆上示威游行。 在日本人民斗争的压力下,日美两国政府开始商讨冲绳归还问题。1965年11月,日本总理大臣佐藤荣作访美,与美国总统约翰逊讨论冲绳归还问题。1969年11月,佐藤荣作再度访美,与尼克松总统发表联合声明,定于1972年把冲绳行政权交还日本。1971年6月,日美签订《冲绳归还协定》,规定美国放弃对冲绳的施政权;冲绳的“美国之音”可继续使用5年;自协定生效日起的5年内,日本向美国支付3.2亿美元,作为接受美国设施、基地工人退职金和撤除特种武器等的费用。 1972年5月15日协定生效,冲绳归还日本。
|
1991年5月15日 法国第一位女总理克勒松夫人就任 |
1991年5月15日,埃迪特·克勒松夫人受命出任法国总理。她是法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总理。 在法国政坛,克勒松夫人是一位相当活跃的女性,是密特朗总统忠实而得力的助手。早在1965年她就加入了密特朗的“共和制度大会党”,并于1971年随密特朗并入社会党。在近30年的政治生涯中,克勒松夫人一直深受密特朗总统的器重。密特朗1981年当选为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后,她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女农业部长。两年后政府改组,才华出众的克勒松夫人又担任了更重要的外贸部长职务。在任职期间,她多次出访日本和美国。鼓励法国企业家增加出口。1988年5月,克勒松夫人出任欧洲事务部长,并在法国1989年下半年担任欧共体主席期间,出色地完成了为1993年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准备工作。密特朗总统称赞克勒松夫人“在各个岗位上表现出了杰出的才能和毅力”,并认为“她是领导政府的最合适的人选”。 在法国社会党内,克勒松夫人1975年2月被选进党的领导层,1976年,她当选为蒂雷镇镇长,1979年当选为欧洲议员,1981年终于在夏特罗选区当选为议员。1983年她被选为夏特罗市市长。 克勒松夫人,出生在法国上塞纳省的布洛涅—比扬古,父亲是一名财政稽核员。她的本名叫埃迪特·康皮翁。她以优异成绩读完大学课程,获人口统计学博士学位。 克勒松夫人擅长辞令,精力充沛,颇有女强人的泼辣的作风。她常说自己无所畏惧,是个“喜欢挑战”的女性。 克勒松夫上任之初,曾雄心勃勃,想在振兴经济、治理法国社会方面一展身手。然而事与愿违,法国风起云涌的抗议风潮,使她难施身手,在位仅仅十个半月,便被迫挂冠而去,成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历史上任期最短的一任总理。
|
1999年5月15日 何厚铧当选澳门特区首任行政长官 |
1999年5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在此间选举产生,何厚铧成为澳门第一位由澳门人自己选举的澳门特区首任行政长官人选。 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澳门旅游活动中心举行,199位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委员在何厚铧、区宗杰两位候选人之中作出抉择,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出了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国务院副总理、澳门特区筹委会主任委员钱其琛出席会议并讲话。 钱其琛在会议开幕式上说,澳门特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将选举产生澳门特区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由澳门居民自己来选择本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是澳门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此时此刻,全国各族人民和心系澳门的海外炎黄子孙都把关切的目光投向这里。 钱其琛说,由在澳门社会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推选委员会来选举产生特别行政区的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是落实“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针的重要步骤,直接关系到澳门的长期稳定与发展。 他表示,从组建推选委员会,到以选举方式提名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候选人,以及随后举行的答问会,始终严格按照基本法和全国人大的有关决定办事,坚持公平、公正、公开、民主和廉洁的原则,坚持依靠广大澳门居民的支持和参与,广泛听取澳门各界人士的意见,充分反映澳门社会的意愿。全体推选委员会委员的努力工作,表现出了对澳门、对国家高度负责的精神,赢得了澳门社会各界的广泛赞扬。 在筹委会秘书长陈滋英对选举事项作了说明后,上午10时40分开始投票,11时05分投票结束。总监票人报告共收回选票199张,同发出的选票数目相同,选举有效。何厚铧得票163张,区宗杰得票34张,弃权票两张。 在热烈的掌声中,钱其琛宣布,何厚铧当选为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将由筹委会报请中央人民政府任命。 钱其琛在闭幕词中说,经过澳门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和推选委员会诸位委员的认真努力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的选举工作已经圆满完成。他向何厚铧表示热烈祝贺。 钱其琛指出,再过半年多澳门就要回归祖国。这是中国人民和全世界瞩目的大事,对澳门人来说更是一个新纪元的开始。各位委员肩负澳门居民的重托,参与了组建特别行政区的核心工作,并在工作中恪守职责,保证了推选行政长官人选工作的顺利完成。他强调,大家在组建特区的工作中功不可没。钱其琛还特别向另一位候选人区宗杰先生和其他参选人表示感谢,他们在澳门历史重大转折关头表现出的承担责任的精神令人钦佩。 199位推选委员全部出席了今天的会议。会议由澳门特区筹委会副主任委员马万祺主持。在主席台就座的还有筹委会副主任委员廖晖、王启人、王英凡、吴福、曹其真和何鸿以及筹委会秘书长陈滋英。 大会结束后,何厚铧先生举行了记者招待会。他首先向推选委员、全澳市民、朋友和家人表示感谢,向区宗杰先生致意。他承诺,坚决落实“一国两制”,严格执行基本法,竭尽全力服务澳门市民,使澳门平稳过渡,迈向繁荣进步。他希望大家同心协力,团结一致,自强不息,共同建设未来。 正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澳门总督韦奇立在得知何厚铧当选后发来贺电。他表示将予以充分的合作,使澳门实现平稳过渡。
|
1991年5月15日 江泽民访问苏联 |
1991年5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访问苏联。这次访问,是对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1989年5月访华的回访。访问期间,戈尔巴乔夫总统设宴欢迎江泽民总书记,并与江泽民总书记举行会谈。双方就中苏关系的各个方面和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双方认为,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之间不断增强的联系,在整个中苏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过去的两年证明,在当前条件下交流情况与看法,交流党的工作经验是有益的。两党之间的交往今后仍将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 16日,江泽民出席中苏两国东段边界协定的签字议式,在莫斯科举行记者招待会,在苏联中央电视台发表讲话。在会见苏联公众代表时,他发表了题为《走向21世纪的中国》的重要讲话。19日,中苏双方发表《联合公报》。
|
1989年5月15日 戈尔巴乔夫访华 中苏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
1989年5月1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戈尔巴乔夫到达北京。 16日上午,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总书记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宣布,中苏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邓小平说希望中苏之间能够消除三大障碍,早日实现我们之间的见面和对话。我们这次会晤,可以概括为八个字: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他回顾了中苏两国、两党关系过去所走过的一段曲折历程,说中国不会侵略别国,对任何国家都不构成威胁。 戈尔巴乔夫说,对以前双方关系恶化的历史,苏方认为自己方面也有过错,但苏方还有一些不同看法。 两位领导人表示,过去的事过去了,重点在于应该向前看。在发展两国关系上,多做实事。 戈尔巴乔夫是俄罗斯人,1931年3月2日生于苏联南部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普里沃利诺耶村的农民家庭。从15岁起,在农庄的拖拉机机械站任机械师。1950年他进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学习,1952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5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先后任苏联共产主义青年团边疆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斯塔夫罗波尔团市委第一书记,边疆区团委第二、第一书记。1962年3月任苏共斯塔夫罗波尔区域农庄—农场生产管理局边疆区党的组织员,同年12月任苏共斯塔夫罗波尔农业边疆区党机关局局长。1962年9月—1967年他完成了斯塔夫罗波尔农业学院的函授学习,获得农业经济学的毕业证书。 1966年9月戈尔巴乔夫任苏共斯塔夫罗波尔市委第一书记,1968年8月任苏共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委第二书记,1970年4月任第一书记。他从1971年起为苏共中央委员,历任苏共第22、24、25、26和27次代表大会代表和苏共第19次全国代表会议代表。 1978年11月戈尔巴乔夫任苏共中央书记,1979年11月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次年10月升为政治局委员。1985年3月11日,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 他是苏联第8—11届最高苏维埃代表,也曾任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代表,从1985到1988年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委员。1988年10月1日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戈尔巴乔夫曾获3枚列宁勋章,及十月革命勋章和劳动红旗勋章。
|
1998年5月15日 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开幕 |
1998年5月15日,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在伯明翰(英国)开幕(17日闭幕)。会议结束时发表的最后公报认为,不断增强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间的相互依存加深。在推动全球化进程的同时,应确保改善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质量。 会议集中讨论了世界在即将进入21世纪时所面对的三大挑战,即在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同时,保护环境和倡导良好的管理;增加就业;反对毒品和跨国犯罪。 公报认为,世界经济的基本状况依然良好,但自去年以来,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暂时性影响。公报重申,坚决支持在亚洲地区重建经济稳定与恢复增长的努力,并支持国际金融机构在其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公报认为,亚洲经济的成功复苏将为与会成员国带来重要的利益。 关于重债穷国债务减免问题,公报鼓励“合格国家”尽快参与,并希望所有符合条件的国家都能在2000年加入这一进程,寻求使债务问题得到永久性的解决。 公报还表示将继续合作,为防止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对其进行出口控制而努力。 八国集团现任主席、英国首相布莱尔今天在八国首脑会议闭幕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赞扬中国政府关于人民币不贬值的坚定承诺有助于缓解亚洲金融危机,并对中国由于采取谨慎、正确的财政货币政策,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表示祝贺。 法国总统希拉克在记者招待会上也对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如果不是中国采取这样的立场,亚洲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打击将是灾难性的。 希拉克还说,八国集团国家应该对中国这种负责任的态度表示“深切的感谢”,因为中国的这种做法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