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71年3月5日 波兰女革命家卢森堡诞辰 |
卢森堡于1871年3月5日生于波兰卢布林省萨莫希城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两岁时随父母移居首都华沙。在第二女子学校就读时,她勤奋好学,成绩优异。 当时的波兰,正处在沙俄残暴的殖民统治之下。身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双重苦难的劳苦大众,奋起反抗,示威游行,罢工罢课,直至华沙街头的流血冲突接连不断。严酷的现实,火热的斗争,使卢森堡越来越关心社会问题,把个人的命运和民族独立、阶级解放联系在一起。中学毕业后,她便献身波兰革命运动,走上一个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1889年,仅仅18岁的卢森堡,被沙俄统治者列入追捕名单。她被迫离开故国,侨居瑞士,开始了一生颠沛流离的流亡政治家的生涯。 在瑞士生活的7年中,卢森堡认真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掌握了六、七种语言文字,结识了普列汉诺夫等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经常出席社会主义者的集会。在国际讲坛和工人政党的报刊上,这位年青的女革命家以其动人的演说、犀利的笔锋,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1893年,卢森堡及其战友创建了波兰无产阶级政党——波兰社会主义党(又称波兰与立陶宛王国社会民主党)。她和马尔赫列夫斯基等主编的《工人事业》杂志,在波兰工人中广泛流传,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起了重大作用。 1897年,卢森堡从苏黎士大学毕业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不久离开瑞士移居德国。从此,她积极参加了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活动,与伯恩斯坦机会主义进行了斗争,捍卫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1907年,在第二国际斯图加特代表大会上,她和列宁一起,同各种机会主义派别作斗争;批评了倍倍尔提出的《关于军国主义和战争问题》决议案中的错误,同时提出了著名的列宁、卢森堡修正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她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社会沙文主义。1919年1月15日,由于叛徒告密,她和卡尔·李卜克内西一起被捕,被德国反动政府秘密杀害了。 列宁把她比作一只搏击长空的鹰,“鹰有时飞得比鸡低,但鸡却永远不能飞得像鹰那么高。”
|
1898年3月5日 我国杰出领导人之一周恩来诞辰 |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出生在江苏省淮安县。12岁离开淮安县去沈阳读书,15岁考入天津南开学校。从此,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在漫长的革命旅程中,他不仅对我国人民的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成为享誉世界的伟大的外交家。 钱其琛外长在1989年“周恩来外交思想与实践研讨会”上,从八个方面阐述了周恩来的外交思想: 一、外交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主要对象是各国政府及其当权者; 二、把中国革命的根本经验引伸到外交领域,提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立场; 三、提出战争与和平是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维护世界和平是新中国外交的首要目标,和平政策是我国外交的基本政策; 四、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建立新型国家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准则; 五、提出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正确结合的论点,作为外交工作中处理本国利益同其他国家利益的指导思想; 六、重视国际经济关系,主张在自力更生基础上积极开展平等互利的国际合作,以利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经济繁荣; 七、在国际关系中提倡“求同存异”,作为处理各种矛盾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方法; 八、从传统哲学中汲取营养,提出一整套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外交策略和外交艺术。 钱其琛指出,贯穿周恩来外交思想与实践各个方面的核心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可以说是一种品格,一种作风,归根到底这是一条思想路线。正是本着这种精神,他既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总是从国际形势和我国实际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外交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他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勇于根据形势的变化提出新的思想、新的观念。 在研讨会中,钱其琛还谈到了周恩来的外交风格:态度鲜明,以理服人;落落大方,不卑不亢;实事求是,说话算数;交友以诚,肝胆相照;谦虚谨慎,虚心好学。
|
1886年3月5日 董必武诞辰 |
董必武1886年3月5日,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字洁畲,号壁伍。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03年考取秀才。1905年考入湖北“文普通”学堂,1910年毕业,获清朝学部授予的拔贡学衔。后在黄州任教员。1911年参加了辛亥革命, 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4年考入日本东京“私立日本大学”学习法律,在日本加入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1915年6月回国从事反袁活动,两次被捕入狱。1916年出狱后再度赴日本。1918年回国,参加护法运动。1919年在上海参加了“五四”运动后创办武汉中学,教授国文。1920年秋在武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武汉小组代表。随后建立和发展湖北省的党组织,任中共武汉区委委员、湖北民运部部长、湖北省委委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领导筹建了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并任湖北省国民党工作委员会主任,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1928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学习。1932年回国,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历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央党务委员会书记,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执行委员,最高法院院长,工农检察委员会副主任。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到陕北后,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代理主席。抗日战争时期和抗战胜利后,是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谈判的代表之一。1945年代表解放区参加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曾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副书记,中共重庆工委书记,中共中央财经部长,华北局书记,华北人民政府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理主席。1975年1月起任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七、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出版有《董必武选集》、《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董必武诗选》、《董必武年谱》。 1975年4月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