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千年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煮酒论史
   
2月15日 历史上逝世的人 今天 | 2月15日历史上大事| 2月15日历史上诞生的人| 2月15日历史上逝世的人| 昨天| 明天|
1682年2月15日 顾炎武逝世
顾炎武(1613——1682),字忠清,初名绛。明朝灭广后改字为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少年时参加复杜,反宦官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曾在昆山、嘉定一带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遍游华北,致力于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并联络同道,以图恢复明朝。

顾炎武的学问渊博,对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的训诂之学皆有研究。他反对理学,主张“经世致用”反对脱离实际的空谈“心、理、性、命”,注重广求证据,开清朝朴学风气。他提出”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古训,他还特别重视廉耻,认为“土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在政治上,他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要求君主分权而治。

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诗文集》、《肇域志》等。

1682年2月15日(清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初九日)病逝。

1857年2月15日 俄国音乐家格林卡逝世
格林卡,1804年6月1日生。1818-1822年就读于彼得堡高等教育学院,同时随菲尔德与迈耶学习钢琴。作为音乐爱好者,曾创作歌曲和相当数量的室内乐作品。在意大利的3年,对贝里尼和唐尼采蒂的音乐深为喜爱。然终因思乡心切,产生按俄罗斯风格创作之念。曾创作俄罗斯主题的管弦乐曲(1834)。歌剧《为沙皇献生》使他因此成名。在此期间,还写了一些最优秀的歌曲。1842年他的第2部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上演。1845年在巴黎由柏辽兹等人指挥演出了他的两部歌剧的选段,这是俄罗斯音乐在西方上演的先声。最后一部著名作品是为亚历山大二世加冕舞会写的《节日波格涅兹舞曲》(1855)。他的作品不多,但成为俄罗斯优秀作品的基础,对以后的作曲家,如巴拉基列夫、鲍罗丁与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有明显影响。
  1857年2月15日逝世。

1972年2月15日 中国人民的朋友埃德加·斯诺逝世
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苍松翠柏掩映着一座陵墓,墓碑上,镌刻着叶剑英同志的手书:“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1972年2月15日,斯诺与世长辞。斯诺夫人遵照他的遗愿,将他骨灰的一部分安葬在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
  1905年7月19日,埃德加·斯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一个印刷厂主的家里。大学后曾在报社工作。1928年到中国上海,担任上海《密勒民译论》编辑,兼任《芝加哥论坛报》等报驻华记者,在中国各地采访。1933-1938年在北平燕京大学任教。1936年访问陕北,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的接见,后来写了《西行漫记》一书,向美国和世界介绍中国革命和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1941年返回美国。后又多次访问中国,写了大量介绍中国的报道,对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做出了贡献。
  斯诺是记者,更是战士,哪里是战斗的第一线,斯诺就奔赴哪里,用自己的笔,向世界报道中国的真相:“九·一八”事变以后,斯诺立即奔赴东北前线,在沈阳亲自采访了东北军司令张学良,从哈尔滨到齐齐哈尔,他亲临现场采访,报道了侵略者的罪行。上海“一·二八”事变发生后,斯诺又冒着生命危险,迎着枪弹和炮火,采访奋勇抗敌的十九路军和上海人民,写出了一篇篇出色的战地报道,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一·二九”运动爆发时,担任燕京大学教授的斯诺和爱国学生一起参加了游行,并向纽约《太阳报》发了一条独家新闻,热情称颂“一·二九”运动是又一次“五·四”运动。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新闻封锁并放出种种诬蔑、谣言,而斯诺冲破层层障碍,亲赴陕北苏区,采访红色中国的真相,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革命领袖,到红军的普通战士,斯诺都进行了直接的交谈和生动描绘。而这时他的感情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他深深感到:“中国在这最紧急的时刻,找到了民族最伟大的统一,找到了民族的灵魂”。斯诺写出了举世闻名的《西行漫记》。向全世界第一次真实地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震撼了整个世界。
  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皖南事变”,发起新的反共高潮以后,斯诺立即从香港发出急电,向全世界揭露了“皖南事变”的真相。为此国民党反动政府取消了斯诺的记者资格,他被迫离开了自己深深热爱的中国。但是,斯诺始终怀恋着中国,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曾三次访华,热情地报道了新中国的建设成就。
  鲁迅先生说过:斯诺“之爱中国,远胜于有些同胞自己”。正像斯诺第一次被迫离开中国时所说:“我的一部分将永远地同中国褐色的群山、碧玉似的梯田、晨雾掩映的岛上庙宇留在一起;同那些信任过我、爱护过我的儿女,同那些脸色黝黑、衣衫褴褛、眼光明亮的儿童,同我所认识的同辈和好友,尤其是同那些卑贱的、没有军饷的、饥饿的、受人蔑视的、农民出身的步兵留在一起……”

历史上的今天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24 © www.lsqn.cn 历史千年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