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5年3月24日 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逝世 |
1905年3月24日,法国备受欢迎的作家,77岁的儒勒·凡尔纳,在亚眠逝世。 1828年2月8日,凡尔纳出生在法国南特。1863年,他的小说《气球上的五星期》使他名利双收。在这之后他创作了一系列惊险小说和科幻小说如《八十天环游地球》、《海底两万里》和《地心旅行记》等。他在《神秘岛》中出色地预见到许多项未来的科学器械和发展,包括潜艇、水下呼吸器、电视以及太空旅行等。现在这一切都已经成为现实。
|
1990年3月24日 美国王安电脑公司创始人王安逝世 |
1990年3月24日,美籍华人,美国王安电脑公司创始人王安逝世,终年70岁。 1920年2月7日生于上海,16岁时考入上海交通大学。1945年作为中国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被派往美国深造,1945年秋他进入哈佛大学学习。1948年获哈佛大学应用物理学博士学位,1951年他出售自己发明的记忆磁芯的专利权,用所得的50万美元在波士顿创办了王安实验室。 1955年,正式成立了王安计算机公司。1964年推出桌面电脑,1967年王安公司股票上市,1976年,王安推出新型的电子文字处理机。1984年是王安走向顶峰的一年,年收21亿美元,其中利润2.1亿美元。 1986年王安36岁的长子王列担任公司总裁并负责公司的日常业务。1989年王安公司因无力支付2.09亿美元的欠款宣布“债务重组”,这年公司损失4.24亿美元。王安这年撤销了长子王列总裁的职务,由米勒担负其职务。1990年3月24日,王安死于癌症,米勒担任董事长。 这年公司损失7.16亿美元。1991年, IBM和王安公司宣布联合。在这种联合下,王安公司可以销售IBM电脑并提供相应的软件。1992年8月18日,王安公司宣布破产。 王安的远见卓识曾使他获得非凡的成就和荣誉,王安公司雇员最多时达3万余人,年营业额达30亿美元,1986年曾被列为美国第五大富豪,1989年入寻美国发明家殿堂”,与爱迪生等大发明家齐名,曾被授与“美国总统自由勋章”。然而,其浓厚保守的家族观念,落后于时代的内部管理机制,对PC机和计算机网络发展前景的错误预测,最终导致这位计算机界的巨人和王安电脑公司的悲剧。
|
1995年3月24日 “人民友好使者”李约瑟博士逝世 |
1995年3月24日晚8时55分,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英国李约瑟研究所所长李约瑟博士在英国剑桥大学的家中逝世,享年95岁。 李约瑟博士是世界著名科技史学家,生物化学家,生前曾担任英中了解协会会长。他是英国唯一一位既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又是英国科学院院士的科学家,还是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之一。李约瑟1948年着手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目前全书七卷已基本完成。 李约瑟博士多次访问过中国。江泽民主席曾为他题词:“明窗数编在,长与物华新”,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他一生工作的高度评价。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曾授予他“人民友好使者”称号。 3月23日,李约瑟博士逝世的前一天下午,他像平时一样坚持让人推着轮椅到办公室听人朗读有关中国的资料。虽然当天晚上他感到有些不适,但24日白天他仍坚持工作,想利用生命的最后时光尽力处理一些事情。在李约瑟博士遗体周围摆满了中国书画和用具,陪伴他的还有他已故的妻子、华裔科学家鲁桂珍的遗像。 李约瑟博士在最后的日子里除休息日外每天都要去办公室,要么坐在办公桌前工作,要么观看关于科学和自然的电视纪录片。每到周末,他家中总是高朋满座,他用英国茶点来款待数不清的来客。他是一个乐观的人,从来不缺少朋友和同志。在天气好的时候,他总是让人推他到院子里享受灿烂的阳光,欣赏盛开的鲜花和美丽的大自然。 李约瑟博士生前十分关注改革开放的中国,尤其是中国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李约瑟先生通过他多年来对中国以及中国人民的了解,确信中国能够再度崛起。一个拥有如此伟大文化的国家,一个拥有如此伟大人民的国家,必将对世界文明再次作出伟大贡献。 李约瑟博士1900年12月9日生于英国伦敦。原名约瑟夫·尼达姆,因尊崇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李耳),因此以“李”为姓,起中国名字“李约瑟”。 李约瑟的工作,改变了世界汉学研究的面貌。以往的汉学家只注重文史哲,而今则必须把科技史放在其视野之内。通过他在剑桥建立李约瑟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门学科。如今,世界七大工业国,除了加拿大以外,都建立了中国科学史的研究机构。 李约瑟以其大半生的工作使全球的学术界对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在东西方两大文明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解放后他八次来华,一直担任着英中友好协会(至1965年)和英中了解协会主席,为我国参加各种国际科学组织,为我国学者和其他国家的科学家进行交流合作所做的牵线搭桥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也在百次以上。1955年8月以汪猷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去布鲁塞尔参加第三届国际生物化学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参加的国际学术会议之一,就是在李约瑟的帮助和斡旋下才得以实现的。现在,他的研究所经济很困难,但计划一直到1999年,每年仍提供食宿和往返路费资助一位中国青年学者前往进修。 在英国,既是皇家学会(自然科学)会员,又是学术院(人文社会科学)院士的只有他一个人。他获得过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还得到过世界各国的许多奖励;他不仅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还是好几个国家的外籍院士。在众多的荣誉面前,他从不自满,勤恳工作,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处处留心,不耻下问,见微知著,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治学态度和工作方法,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现在虽离我们而去了,但给我们留下了一份从精神上到物质上都很丰厚的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