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千年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煮酒论史
   
7月20日 历史上逝世的人 今天 | 7月20日历史上大事| 7月20日历史上诞生的人| 7月20日历史上逝世的人| 昨天| 明天|
1926年7月20日 捷尔任斯基逝世
费利克斯·埃德蒙多维奇·捷尔任斯基,前苏联著名国务和党务活动家、曾任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特设委员会(简称全俄肃反委员会)主席。1877年生于维尔纳省(今明斯克州)奥施米扬内县捷尔任诺沃村,出身小地主贵族家族。1889—1895年在中学读书。1895年加入立陶宛社会民主党左翼组织,积极参加波兰和俄国革命运动,屡遭监禁和流放。1903年7月当选为波兰—立陶宛王国社会民主党总行委员会成员。积极参加1905—1907年的俄国革命。1906年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并作为波兰—立陶宛王国社会民主党代表,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机关报编辑部工作。同年12月被捕。1907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缺席当选为中央委员,同年5月被保释出狱。1908年4月再次被捕,后被流放到西伯利亚。1909年11月逃出柏林。1910—1912年在华沙、琴斯托霍瓦等地活动。1911年参加了列宁在巴黎主持召开的国外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议。1912年9月被捕,囚于华沙城堡。后被判处服苦役多年。1917年2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获释。同年10月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扩大会议上当选为党中央领导武装起义的革命军事总部成员,被彼得格勒苏维埃选为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是十月革命武装起义的组织者之一。革命胜利后在第二次全俄工农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俄中央执委委员会委员和主席团委员。12月根据列宁提议,担任全俄肃清反革命和怠工特设委员会主席。1918年初在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问题上持错误立场,接近“左派共产主义者”。1919年任内务人民委员。1920年5月任西南方面军后勤部长。1921年1月任全俄中央执委委员会改善儿童生活委员会主席,3月任改善莫斯科工人生活委员会主席,4月任交通人民委员、全俄肃反委员会主席和内务人民委员。1923年9月任苏联人民委员会国家政治保安总局局务委员会主席。1924年2月任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主席 。同年6月当选为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同年6月当选为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侯补委员。1924—1926年任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26年7月20日因心脏病逝世于莫斯科。著有《捷尔任斯基选集》、《狱中日记和书信》等。

1983年7月20日 我国妇幼卫生事业的拓荒者——杨崇瑞逝世
杨崇瑞1891年出生于通县的一个中农家庭,她自幼随父耕读,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追求科学的种子。1917年,她毕业于协和医学院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22年她在协和医院妇产科工作,曾亲自到农村调查了解妇幼卫生状况。为了降低我国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杨崇瑞致力于预防产褥热和新生儿破伤风工作。她利用临床工作之暇,在北京灯市口慈善工厂专为孕妇及其她女工进行产前检查和疾病治疗,并在朝阳门外设立孕妇检查所,专门从事孕期检查及妇科治疗。
  1925年,她被选送到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进修妇产科,被国际妇产科权威威廉教授视为她最好的两名学生之一。然而,想到国内广大农村妇幼卫生工作的紧迫需要,杨崇瑞回国后毅然离开从事了10年并卓有成绩的妇产科临床工作,转入当时不为一般人重视的群体保健事业。1929年,她多方呼吁,排除困难,筹建了北京国立第一助产学校和附属产院,1933年又创办了南京中央助产学校,并亲任校长。她治学严谨,把“牺牲精神,造福人类”定为学校的“校训”,作为学生的奋斗目标。以后她又在全国相继建起了60余所助产学校,培养了大批妇幼卫生人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早在30年代初,她就以一个医学家的远见卓识预见到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提出“限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主张,主编《节育讯》,并创办了“节育指导所”,堪称我国倡导计划生育的先驱。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正在日内瓦工作的杨崇瑞博士毅然回国,参加了中国红十字医疗队,投身于抗战救护工作。
  1948年,杨崇瑞被国际卫生组织聘为联合国妇幼卫生组副组长。次年,她在欧洲各国参观时,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顿时欣喜若狂。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愿望,她毅然谢绝朋友们的挽留,放弃了联合国的高薪和要职,辗转返回祖国。回国后,她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一任妇幼卫生局局长。
  杨崇瑞博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她终生为之奋斗的妇幼卫生事业。她身居要职,却终生粗茶淡饭,过着俭朴的生活,把积攒下来的钱用于助产教育和地方妇幼卫生事业。1983年她逝世后,亲属根据她的遗嘱,把她积蓄的6.9万元人民币和书籍杂志全部捐赠给国家。

历史上的今天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25 © www.lsqn.cn 历史千年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