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千年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煮酒论史
   
9月29日 历史上逝世的人 今天 | 9月29日历史上大事| 9月29日历史上诞生的人| 9月29日历史上逝世的人| 昨天| 明天|
1930年9月29日 俄国画家列宾逝世
1930年9月29日,俄国画家列宾逝世。
列宾,1844年出生。1863年进圣彼得堡美术学院习画6年。获金质奖章和奖学金。后游学法国、意大利。以俄国历史绘画作为题材。1894年担任圣彼得堡学院历史画教授。他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反映了劳动者的苦难。其它作品有《宗教行列》、《押送》、《不期而至》、《伊凡雷帝和他的儿子伊凡》、《给土耳其素丹写信的扎波罗什人》。列宾的作品为俄国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代表者之一。

1965年9月29日 画家傅抱石逝世
傅抱石是现代山水画大家,人民大会堂的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便是他与关山月合作的杰作。
傅抱石原名瑞麟,号抱石斋主人。生于1904年,卒于1965年。生在江西南昌。
傅抱石出身贫寒,少年时代在磁器店里当学徒,因体弱多病而被辞退。在家中附近的裱画店里有位左师傅成为傅抱石的启蒙老师。这位左师傅专门复制石涛的作品,能在小桌上画大画,把一大张纸卷起来,画一点放一点,虽然是局部接局部地画,但整体看丝毫不差。少年的傅抱石不但从左师傅那里学到了绘画技能,而且认识了古代大师石涛。他自号“抱石斋主人”,后来干脆改名叫傅抱石。
他于1926年毕业于江西省第一师范学校艺术科,留校任教。青年时期的傅抱石曾得到徐悲鸿的提携,徐悲鸿帮他赴日留学,回国后他在南京中央艺术大学任教授。曾作过郭沫若的秘书,从事抗日宣传。解放后任江苏国画院院长和南京师院教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江苏省分会主席,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傅抱石生前著有《中国绘画之研究》、《中国绘画理论》、《中国山水画人物技法》等。
傅抱石在山水画上成就巨大,艺术上崇尚革新。他居住四川八年,创作发生了飞跃的长进,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远行写生,推动了他创作的三变。长期深入体察真山真水,自然地摆脱了古人的笔墨。所绘云烟迷雾,壮丽沉雄。创作章法不落常套,善于把水、墨、色融合为一体。在布局上,他常将山峰的顶峰伸出纸外,或者顶着画纸的上边,不大留出天空,打破了传统的格局,形成遮天盖地的磅礴气势。他在满纸上下充塞山峦树木,形成“大块文章”的结构。他还擅绘水和雨,独创“抱石皴”法。他的人物画也自成一格,大多以古代文学名著为创作题材。傅抱石只活了61岁,在国画家中是早逝者。
在世人的心目中,绘制人民大会堂那幅国画巨制《江山如此多娇》的傅抱石,是位泼墨挥毫的丹青大师,殊不知他也是个操刀犁石的印林高手,治印,是他辉煌艺术人生中迈出的第一步。他的那些价值百万的国画珍品上所钤盖的印章均为自制,印风与画风珠联璧合、水乳交融,堪称极品。1935年,傅抱石留学日本,在东京银座举办个人画展,现场刻印表演,轰动一时。他参加日本举办的全国篆刻大赛,在一方4厘米见方的鸡血石上,镌刻了《离骚》全文,达2765个字,夺得了冠军,被日本报界誉为“篆刻神手”。回国后,他被选为西泠印社副社长。
傅抱石自称印痴,早年自刻“印痴”一印,极为珍爱,并钤用了一生。纵观抱石一生,从幼时至晚年从未停过奏刀,刻印总数近3000方,著述数十万言,其癖好之深,用情之专,为画史中罕见。
傅抱石祖籍江西新余。原名傅瑞麟,青少年时在研习书画篆刻过程中,对明末清初大画家石涛情有独钟,佩服他“我用我法”的艺术创造精神,自谓与他有“前世孽缘”,既与石涛神交,又与刻石朝夕相处,并学石头坚硬,宁碎不弯的个性,遂更名“抱石”,自署“抱石斋主人”。“抱石斋”、“抱石山斋”两方朱文印是他40年代在重庆歌乐山金刚坡下避难时所刻,严谨方整,圆润温馨。其中“抱石斋”印中的“石”字作“厂品”,三个口字成倒三角形,与“斋”字三个菱形相呼应,戛戛独创,用心良苦。
抱石先生一生热爱大自然,对祖国的壮丽河山有着真挚的情感。《江山如此多娇》、《待细把江山图画》、《镜泊飞泉》等名作都是他爱国主义情操的结晶。他好画山水,主张“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意思是画家要像知心朋友似的成为山川的代言人,故治“代山川而言”一印。
抱石先生性情豪放,嗜酒善饮,是出了名的。他常常是以酒当茶,无须下酒菜而干喝。待酒醉微醺之际,握笔作画,在宣纸上大刀阔斧地挥洒,惊风雨,泣鬼神,得意之作,就常常钤上“往往醉后”一印,他解释为:“往往醉后见天真”。1959年傅抱石与关山月在人民大会堂作巨画《江山如此多娇》时,向周总理索酒喝,说是无酒不成画,后来,周总理派人给他送了一箱茅台,成为艺坛佳话。
傅抱石代表作:
《万竿烟雨》、《潇潇暮雨》、《大涤草堂》、《江山如此多娇》(与关山月合作)、《琵琶行》、《丽人行》等。

1971年9月29日 希腊抒情诗人乔治逝世
1971年9月29日,希腊抒情诗人乔治·瑟菲里斯逝世,希腊人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1928年,法国著名诗人兼批评家瓦雷里的哲学散文《与台斯特先生夜叙》的希腊文译本问世,译者署名为“乔治·瑟菲里斯”,人们好奇地翻看着这本新书,书中深沉的哲学冥思和推理,激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但译者究竟是谁,却无从查考,因为“瑟菲里斯”这个名字还是第一次在诗坛上出现。
乔治·瑟菲里斯,本名乔治·瑟菲里亚狄斯,1900年生于小亚细亚的斯弥尔纳(一称伊兹密尔,今土耳其境内)。父亲曾在雅典大学任教,讲授国际法。他对诗歌相当爱好,曾经翻译和创作过一些诗歌,得过奖。儿子在职业和爱好方面受到父亲的一定影响。瑟菲里斯于1914年来到雅典,中学毕业之后进入雅典大学法律系。在1918至1924年问,他在法国求学,毕业于巴黎索尔蓬纳学院法律系,随后去过英国。1926年起,他开始在外交部任职。
瑟菲里斯在大学期间就开始研究诗歌,对英、法等国当代诗歌有浓厚兴趣,翻译了不少作品。他在《与台斯特先生夜叙》的希腊文译本出版之后,又于1931年3月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题为《转折》。20年代,由于当时社会和政治的种种原因,希腊诗坛笼罩着一股消极和颓废的气氛,许多人对现实感到绝望,对生活失去信心,觉得现实是空虚的,将来是不可理解的,只有过去才是永存的,也只有对过去的回忆才能给绝望的心灵带来某种快慰。身体的疲倦,精神的痛苦,生活的漫无目的等,成了诗人经常描写的主题,借以抒发他们内心的苦闷和忧郁。瑟菲里斯的诗,语言比较简朴,形象比较新颖,给充满悲吟的诗坛带来某种生气。他的诗有着法国象征派诗歌的烙印,诗中深沉的感情、对人生的冥思和探索,明显地反映了瓦雷里对他的影响。诗人热情地追求生活,似乎在生活中找到了什么,但当他进一步探求时,却又茫无所获。实践使他意识到,生活本身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单纯,明净,美好,它是神秘的,深奥的。他的《弃绝》是富有代表性的一首:在神秘的海岸上,如银鸽泛着片片白光,午间炎热,我们口干舌燥;海水却咸涩难饮。
在金色的沙滩上,
我们写下了它的名字;
怡人的海风阵阵吹来,
抹去了我们的笔迹。
我们真诚地,真诚地,
怀着痛苦和热望,
迎接生活!呵,错了,
我们只好改变了生活。
这诗中流露的虚无主义和失望情调,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苦闷,这也是时代的烙樱1932年诗人发表的长诗《水池》,其思想倾向也与他的第一部侍集《转折》相近。
30年代是瑟菲里斯诗歌创作渐趋成熟的时期。这时他潜心研究英、美现代诗歌重要代表人物——英国诗人托·斯·艾略特的作品,译介其作品,在艺术观点方面受艾略特的影响比较大,1935年出版的诗集《神话和历史》是他的优秀诗集之一。该集收了《信使》、《水井》、《阿尔戈船英雄》、《南风》、《迁移》等诗作24首,书名直译应是《历史于神话之中》。诗人在前言中说:“我选定这个书名,是考虑到该集的两部分的含义:神话——因为显而易见我利用了某些神话成分;历史——因为我想使我表达的、不依赖我而存在的事件及故事中的人物,互相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
因此,这24首诗既是各自独立的,又是互相联系的。1919至1922年,希腊和土耳其两国因领土问题交战,希腊军队在小亚细亚一败涂地,诗人的故乡斯弥尔纳也在这次战争中变成一片废墟。这一事件在许多希腊人的心里留下了悲惨的阴影。在战争的硝烟中,诗人童年时代的理想世界化成了灰烬,他所喜爱的一切被毁灭了,留下的只是一丝“微弱的回光”,这一悲惨景象激起诗人的无限痛楚,他对民族前途充满忧虑,这一点在《神话和历史》中得到进一步的表现。诗人在现实中复活历史,同时又将现实蒙上一层神话的色彩。他在诗中通过虚构的艺术形象,回顾了历史,再现了神话,让历史事实与神话传说交错在一起,诗中主人公甚至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一起航行,目睹了许多历史悲剧和古代文明的动人画面,从而使人们联想到自己所处的现实,勾起内心难以泯灭的哀愁。
1940年,诗人将他在1937至1940年间写成的诗汇集出版,题为《航海日志》。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已经蔓延,诗集中有些诗,如《我的太阳》、《最后的一天》等,描绘了一幅幅被法西斯奴役的苦难画面。而人民在灾难中表现出来的坚定精神鼓舞了他,使他看到了摆脱灾难的希望。他在这一时期的有些诗中,表现出了愤激的感情。这在他以前的诗中是少见的。诗集中有些诗仍以古代神话和远古历史传说为题村。诗人认为,时代的变迁不会把古代文明完全毁灭,在古代残留下的废墟里包含有对未来生活的遗训。他觉得,不应把历史看成是已经死亡了的东西,而应是仍然存在井与现实共存的东西。诗人通过传说和历史,表达了自己对时代的感受。1940年,诗人还曾出版过诗歌《习作》,收集了他在1928至1937年间的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瑟菲里斯随希腊政府流亡国外。他这一时期的诗歌,表达了对本民族和世界命运的焦虑和渴望正义获得胜利的急切心情,他歌颂为自由而斗争的人民。在以前的诗歌中经常流露出来的忧郁情调,这时有所减弱,诗歌的形式也变得较为通俗。1944年他创作了《航海日志》的续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诗人回到雅典,1947年发表《画眉鸟号》诗集。诗集的名称取自在大战中被德军击沉的一艘船的名字,诗的最后部分歌颂了光明。这部诗集受到普遍好评,1948年以后,诗人主要从事外交工作,曾担任希腊驻西亚及欧洲一些国家的参赞或大使。1957至1962年,他任驻英国大使,这是他最后的外交任职,此后便退休回雅典,1955年,他出版了诗集《航海日志》第三篇,他还曾发表过一些诗作,但数量不多,1950至1980年间,他的诗集多次再版,有些诗被谱成歌曲,流传很广。
瑟菲里斯在从事诗歌创作的同时,还翻译、介绍过许多欧美作家的诗歌,除英国诗人艾略特之外,还有法国诗人保尔·艾吕雅、罗朗·特·瑞奈维尔、皮埃尔一让·茹夫等人的作品,他对美国诗人庞德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瑟菲里斯是当代希腊著名诗人。早在1946年即获得以希腊著名诗人帕拉马斯命名的文学奖,1960年曾得到英国剑桥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1963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金,这是由于“他的卓越的抒情诗作,这些诗篇是对希腊文化的深刻感受的产物。”

1902年9月29日 法国作家左拉逝世
左拉(1840~1902),法国作家。生于工程师家庭,7岁丧父,生活困顿。1857年和母亲随外祖父迁居巴黎,读完中学便当码头工人。1862年进阿谢特书局当打包工人,不久以其出众的诗歌才华升为广告部主任。这期间发表中短篇小说集《给妮侬的故事》(1864)和长篇小说《克洛德的忏悔》(1865)、《马赛的秘密》(1867)。在前一部作品中,可看出浪漫主义的影响。第二部作品中,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已见端倪。60年代,左拉提出自然主义文学理论,认为可以用实验的方法认识物质世界,也可以认识情感和精神生活;主张小说家充当事实的收集者和根据事实进行实验的实验者,从而成为“人和人的情欲的审问官”。这期间左拉写了中篇小说《黛莱丝·拉甘》(1867)和《玛德莱纳·菲拉》(1868),均受到社会的冷遇。1868年开始,他模仿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酝酿创作连续性大型作品《鲁贡-玛卡尔家族》的宏伟计划,按他的预想,这将是“第二帝国时代一个家族的自然史和社会史”,它将首先“研究一个家族中的血统和环境问题”,其次是“用事实和感觉描写出这个时代的社会面貌,并且在各种风俗和事件的细微末节中刻画出这个时代”。为此,他攻读生理学,研究病历和史料,经过25年勤奋写作,终于完成了这部包括20部长篇小说的巨著。题材涉及法兰西第二帝国和第三共和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自然主义理论的影响,但在其中一些杰作里,却是现实主义倾向占主导地位。《金钱》(1891)对资产阶级投机家、冒险家的丑恶嘴脸和交易所大王你死我活的角逐作了生动的写照。《小酒店》(1877)描绘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非人生活状况。《萌芽》(1885)以一个矿区的罢工事件为主体,描写了产业工人的生活和斗争,在法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比较成功地塑造了革命无产者的形象。左拉继而又写了长篇小说三部曲《三城市》,揭穿宗教的虚妄,阐发通过科学改良社会的思想。1898年,他投身为受冤屈的犹太血统军官德雷福斯伸张正义的斗争,招致反动当局的迫害。流亡美国时开始写作的《四福音书》只完成三部:《繁殖》(1899)、《劳动》(1901)、《真理》(1901)。该书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左拉的小说创作和自然主义理论深深影响了19世纪后数十年的法国文学。

历史上的今天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24 © www.lsqn.cn 历史千年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