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千年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煮酒论史
   
9月17日 历史上的大事记 今天 | 9月17日历史上大事| 9月17日历史上诞生的人| 9月17日历史上逝世的人| 昨天| 明天|
1871年9月17日 第一国际的一次重要会议——伦敦会议
1871年的巴黎公社失败使第一国际处境困难,混入国际的各色投机分子原形毕露。巴枯宁及其阴谋集团,认为时机已到,便迫不及待地参加了国际资产阶级和反动派诽谤巴黎公社反对第一国际的“大合唱”。巴枯宁本人公开诬蔑公社“给革命事业带来了极大的损害”,是“犯罪行为。”诬蔑国际“总委员会没有支援巴黎运动”等等。他们把瑞士的汝拉支部作为反对国际的大本营,并在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等国网罗门徒,分裂当地的国际支部,使国际由于内部的分裂处境更加困难。他们还要求立即召开国际的非常代表大会,阴谋与资产阶级配合里外夹击颠覆国际。
  面对这种内外艰险的形势,为了总结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教训,回击巴枯宁集团的进攻,总委员会在马克思、恩格斯的领导下,1871年9月17日在伦敦召开了国际的秘密代表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共23人,其中大多数是马克思的拥护者,巴枯宁由于害怕当面被揭露而不敢出席。会议作出了三项决议。这三项决议,击中了巴枯宁集团的要害。在关于组织问题的决议中,对国际各级组织的名称作了统一的规定,取消各组织的宗派名称,严禁一切宗派活动,这也是对巴枯宁集团宗派分裂活动的沉重打击。
  巴枯宁集团在伦敦秘密代表大会上,遭到了完全失败。这次会议于9月23日结束。

1900年9月17日 英国议会通过《澳大利亚联邦法》
17世纪上半叶,欧洲航海家发现了澳大利亚大陆。这时的澳大利亚大陆上生活着30万人的土著民族。1770年,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率领船队驶抵澳大利亚东海岸,把它命名为新南威尔士,宣布英国占领这块地方。1788年2月26日,英国航海家菲利普带领首批移民(其中大部分是流放犯)抵达悉尼附近定居。到19世纪末,英国先后在澳大利亚建立了各自为政的6个殖民地,新南威尔士、维多利来、昆士兰、南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和塔斯马尼亚。
  19世纪初,殖民当局在英国招慕大量雇佣工人到澳大利亚发展牧羊业。1851年在维多利亚地区发现金矿后,移民急剧增长起来。
  英国政府为了加强对澳大利亚的统治,英国议会在1900年9月17日通过了《澳大利亚联邦法》。根据联邦法于次年1月1日,把6个各自为政的殖民地改为州,组成澳大利亚联邦,成为英国的自治领。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威斯敏斯特法案》,给予自治领内政、外事独立自主权,澳大利亚成为英联邦内的独立国家。
  澳大利亚联邦面积768万多平方公里。人口1400多万人,白种人约占99%,其中英国殖民后裔占95%。首都堪培拉,人口20多万人。澳大利亚以农牧业为主,农牧业用地占国土地面积的66%。小麦输出仅次于美国,占世界第二位。养羊业占世界总数的1/6。据统计数,澳大利亚平均每人拥有2.1头牛。澳大利亚有丰富的煤、铁、铝土、镍、铅、银、锡、铜、锌、金、天然气、石油和有约占世界储藏量1/4的铀。

1894年9月17日 中日甲午海战 邓世昌壮烈殉国
日本自从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它看到欧美殖民主义者纷纷侵占中国领土,也对中国虎视眈眈。1894年,日军挑起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中日甲午战争。由于清政府妥协退让,清军在朝鲜牙山惨败。9月初,平壤吃紧,战火眼看就要烧到中国境内,在国内舆论的压力下,李鸿章不得不增兵朝鲜。
  9月17日,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舰队完成护送援军任务准备返回旅顺时,在鸭绿江口的大东沟黄海海面上与日本舰队遭遇,双方展开激战。中国有10艘军舰,日本有12艘军舰,总的看来双方旗鼓相当。战斗刚一打响,主帅丁汝昌就身负重伤,帅旗也被炮火击落,桅杆倒坍,舰队失去了统一指挥,旗舰上炮弹也马上用完。在这十分不利的危急时刻,北洋舰队的绝大多数官兵没有退缩,“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挺身而出,主动担负起指挥舰队作战的重任。
  邓世昌,广东省番禺县人。幼年时代,他亲眼目睹外国侵略者的凶残,深感中华民族的苦难,开始萌发爱国思想。14岁时他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成绩优秀。毕业后,他历任“海东云”、“振威”、“镇北”、“扬威”等舰管带,1879年调北洋舰队,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治事精勤”、“西学湛深”,平素爱护士卒,生活简朴,因而深得部下爱戴,是当时中国海军中不可多得的将才。这次海战中,邓世昌英勇无畏。在他的指挥和影响下,“致远”号官兵在战斗中表现得格外勇敢。也正是因为“致远”号的勇往直前,它中弹最多,伤痕累累,最后舰上弹药也快要用完了。但邓世昌临危不惧,下令开足马力向敌人的主力舰——“吉野”号撞去,准备和它同归于尽。但“致远”号速度远不及“吉野”快,没有追上它。最后,“致远”号被“吉野”号发射的鱼雷击中,邓世昌和舰上的200多名官兵全部壮烈牺牲。
  与此同时,其他战舰的爱国官兵,也英勇奋战,狠击日舰,日舰伤亡惨重,“松岛”、“吉野”、“比睿”、“赤城”、“扶桑”、“西京丸”等战舰遭重创,毙伤日寇数百人。这次海战,中国方面虽然损失不少,有4艘军舰被击沉,但“镇远”、“定远”两艘主力舰仍然完好,修整后还可出战。
  中国广大爱国官兵在黄海海战中,充分表现了顽强的战斗精神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我国反侵略史上谱写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1933年9月17日 中共严明党纪反对腐化
1933年9月17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成立中央党务委员会及中央苏区省县监察委员会的决议》。决议指出:“为要防止党内有违反党章,破坏党纪,不遵守党的决议及官僚腐化等情弊发生,在党的中央监察委员会未正式成立以前,特设立中央党务委员会,各省县成立监察委员会。”“中央党务委员会及省县监察委员会的职责,在以布尔什维克的精神,维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铁的纪律,正确的执行铁的纪律,保证党内思想和行动的一致,监督党章和党决议的实行,检查违反党的总路线的各种不正确的倾向与官僚主义及腐化现象等,并与之作无情的斗争”。

1908年9月17日 第一次飞机失事死亡事件发生
1908年9月17日,美国陆军通讯兵中尉托马斯·E·塞尔夫里奇在由奥维尔·莱特驾驶的飞机失事中身亡。塞尔夫里奇,时年26岁,他是莱特兄弟开辟了航空新纪元以来在飞机失事中死亡的第一人。奥维尔·莱特身受重伤,但可望恢复健康。
飞机失事发生于弗吉尼亚的梅尔堡。奥维尔·莱特一直在那里进行一系列的飞行以证明这架飞机符合美国国防部所定的各项要求。他与塞尔夫里奇在2000观众的面前于当天下午5时14分起飞,这是观看飞行的人数最多的一次。这架双引擎飞机绕起飞的检阅场飞了3圈。这时左螺旋桨的一个叶片断了。飞机向下俯冲75英尺撞到地面。
塞尔夫里奇,头骨骨折,没有醒过来。他在下午8时10分死去。国防部长鲁克赖特说这一事故不会使陆军的飞行试验中止。

1949年9月17日 杨虎城被杀害
杨虎城出生在1893年11月26日。杨虎城的父亲杨怀福,早年参加“哥老会”,进行反清复明的活动,被清政府以绞刑惨杀于西安。为了安葬父亲,他先后和本村的八户农民成立了一个丧葬互助合作的组织,名叫“孝义会”。穷人们互相帮助,使他渡过了难关,也使他初次感到了穷人联合的力量。后来,他又以“孝义会”为基础,联络更多的人扶弱抑强、打富济贫,结成了“中秋会”。杨自任领袖,到辛亥革命前夕,已发展到拥有合阳、渭南、蒲城等县的会员数百人。
  1911年10月23日,继武昌起义之后,陕西爆发了反清革命。杨虎城率领部分“中秋会”会员,参加辛亥革命队伍,编入秦陇复汉军向紫山的向字营,与清军在乾州、永寿一带作战,打败清军,为建立民国立下了功勋。但是该部纪律松弛,骚害百姓,杨虎城非常失望,便于1913年退伍还乡。
  1915年,袁世凯窃国称帝。在井勿幕等同盟会会员的策动下,杨虎城率领数百武装抗暴的乡民,响应孙中山先生“讨袁护国”的号召,参加陕西护国军,截击袁军,迭获胜利。1916年整编军队,杨部被编为陕西陆军第三混成团第一营,杨任营长。
  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大元帅,树起了“护法”旗帜,号召反对北洋军阀。于右任、井勿幕等民党人士,组织陕西军人建立了靖国军,于右任任总司令。杨虎城拥护孙中山,率部参加靖国军,被任命为靖国军第三路第一支队司令。
  1922年,陈炯明叛变革命,炮轰总统府,孙中山逃离广州。杨虎城面对军阀混战,国势日衰,他觉得救国无路,报国无门,没脸见人,经常连门也不出。不久,他又染上了伤寒病,卧床不起,几乎殒命。
  1923年春,正当杨虎城兵败无路、身病命危、非常苦闷的时候,榆林中学校长杜斌丞,给杨介绍来了马列主义宣传家、西北共产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魏野畴。杨魏二人,促膝谈心,愈谈愈深。魏野畴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谈到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从靖国军的失败过程,谈到无产阶级领导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只有马列主义才能指导革命走向胜利,才能救中国。
  杨虎城听了决心和共产党合作,请魏野畴等共产党人帮他训练军官,教育部队。此后,著名的教育家、伟大的爱国者和民主运动的活动家杜斌丞先生,成了杨虎城重要的决策人物,魏野畴则成了中国共产党与杨虎城合作的重要代表。根据魏的建议,杨招收了一批进步青年学生,除派少数人去黄埔军校学习外,还办了一个教导队。后来,又办起一所“三民军官学校”,请魏担任学校政治部主任。这个学校培养出的许多青年军官,如张汉民、孔从洲、刘威诚等人,后来都参加了共产党,在杨部担任团、旅、师长等职,对杨的救国活动,起了重要作用。
  1925年春,杨虎城以陕北国民军前敌总指挥的名义,率部回师关中,连战皆捷,形成了与西安的军阀隔渭水对峙的局面。5月,魏野畴领导陕西青年学生,展开“驱吴运动”,驱逐北洋系的陕西督军吴新田,杨虎城大力支持。杨部驻地三原县,成了中共领导下的西北革命群众运动的中心,杨虎城的部队也成了这一革命运动中的积极力量。国民军第三军孙岳率部入陕,任陕西军务督办,编杨部为国民军第三军第三师,杨任师长。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清党”反共,到处捕杀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杨虎城拒绝上司反共命令,仍任用中共党员蒋听松为军部秘书长,魏野畴为军部政治处长,寇子严为第一师参谋长,曹力如为第二师政治处长,南汉宸为军事政治干部学校校长。因此,杨部的中共组织发展到200多人,杨虎城曾以贺龙为榜样,在那白色恐怖时,申请加入共产党,但当时的中共河南省委没有批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侵略者的大举进攻,杨虎城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1935年夏,蒋介石指挥东北军开到西北,大举“剿共”。初冬,杨虎城听到中共的《八一宣言》,愁眉舒展,豁然开朗、几乎如绝处逢生,表示愿意和共产党谈判,请南汉宸派人到西安研究具体办法。中共派汪锋同志带着毛泽东的亲笔信到西安见杨。杨虎城喜出望外,非常振奋,表示愿意联合抗日,因而他和中共之间很快地达成了互不侵犯,相互合作的协议。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来到西安,连日召见张学良、杨虎城和他们部下的军长、师长,威胁利诱,要他们专心“剿共”,不成功便成仁。杨虎城、张学良委婉劝蒋,要求抗日,反遭粗暴训斥。万般无奈,张杨决定发动“兵谏”。12月12日凌晨,杨虎城对他的部下宣布说:
  “蒋介石不顾国家民族的危亡,一意孤行,坚持内战,竭力挑拨东北军和我们的关系。这次蒋介石召开高级军事会议,表面上要打共产党,实际是一箭双雕,也要消灭我们和东北军。张先生和我决定采取一致行动,实行捉蒋,逼他抗日。”
  蒋介石背信弃义,扣留张学良,又迫使杨虎城辞职出国。
  杨虎城到欧美各地,都大力宣传抗日救国。芦沟桥事变后,杨即电宋子文说:“日寇进迫,国将不国,……弟以革命军人,何忍此时逍遥国外,拟由旧金山返国抗敌……”后来明知蒋介石要报复,但他抱着“宁使蒋负我,不能使我负国家民族”的态度,乘船回国。爱国之心,日月可鉴。
  回国后,杨虎城即被蒋介石囚禁。在长达12年的囚禁期间,杨虎城与世隔绝,受尽了种种精神折磨。国民党曾派戴季陶、朱绍良等人进行过诱降。遭杨虎城拒绝。蒋介石见诱降不成,便密谋策划,于1949年9月17日派人将杨虎城杀害于重庆“中美合作所”。

1959年9月17日 彭德怀黄克诚被免职
1959年9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发布命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9次会议的决定,免去彭德怀的国防部长职和黄克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职。从此林彪主持中共中央军委工作。

1978年9月17日 戴维营协议签署
在美国总统卡特参与下,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于1978年9月6~17日在华盛顿附近的美国总统休养地戴维营就和平解决中东问题举行会谈。会谈后埃以双方签 署了《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纲要》和《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两份文件,即戴维营协议。《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纲要》主要内容有:在五年过渡期内,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居民实行自治和成立自治政府,以色列负责安全,约旦参加警察部队;允许以色列在规定的地方保留军队;五年内由埃、以、约同当地巴勒斯坦人民代表讨论决定这两个地方的归属问题;邀请约旦参加中东和平问题的谈判。《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规定:西奈主权归埃及,埃、以在3个月内签署和约;在和约签署后的3~9个月内,以色列从西奈的部分地区撤出,埃及同以色列即建立外交关系;和约签署2~3年内,以色列完全撤出西奈;以色列在西奈的军用机场归还埃及,作为民用;允许以色列船只通过苏伊士运河、蒂朗海峡和亚喀巴湾;定居点问题由以色列议会在两周内讨论决定。戴维营协议签署后,以色列除拒绝交出位于亚喀巴湾附近的塔巴地区外,按“埃以和平条约纲要”规定分期撤出了西奈,埃以双方建立了外交关系。但是,因以色列顽固坚持霸占巴勒斯坦的立场,《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未能实施。戴维营协议曾遭到包括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内的大多数阿拉伯国家的反对。

1980年9月17日 尼加拉瓜前总统索摩查被炸身亡
尼加拉瓜位于中美洲中部,原是西班牙殖民地,19世纪30年代末获得独立,成立了尼加拉瓜共和国。由于它地理位置重要,曾先后两次遭到美国入侵。美国扶植索摩查家族登上尼加拉瓜政治舞台后,两代三位索摩查总统对尼加拉瓜进行了半个世纪的独裁统治,使尼加拉瓜人民忍无可忍。
  索摩查家族的第一位总统是安纳斯塔西奥·索摩查·加西亚。他在美国指使下设计杀害了尼加拉瓜民族英雄桑地诺将军,接着通过宫廷政变,登上尼加拉瓜总统的宝座。他利用手中掌握的政治、经济权力,巧取豪夺,搜刮民脂,使国家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其家族却成为西半球最大的产业主之一。1956年,索摩查·加西亚被一名爱国青年枪击而死。他的儿子路易斯·索摩查接替他成为尼加拉瓜总统。他上台后对尼加拉瓜进行的残酷统治比其父有过之而无不及。1967年他一病不起,他的弟弟索摩查·德瓦伊莱又当上了尼加拉瓜总统,尼加拉瓜人民仍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全国60%的农民处于饥饿状态,45%的城镇居民生活极端贫困。1972年,首都马那瓜发生大地震,有3万人死亡,25万人无家可归。在这种情况下,索摩查家族竟把外国捐助的救灾物资和救灾款项私吞了。国际舆论也称索摩查是“世界上最贪婪的统治者”。
  索摩查家族的残酷统治,使尼加拉瓜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的反抗斗争从未停息过。以民族英雄的名字命名的“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一直坚持武装斗争,而且不断发展壮大。1979年,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的部队向首都马那瓜发起了全线进攻。索摩查·德瓦伊莱见大势已去,被迫辞职。从此,统治尼加拉瓜长达43年之久的索摩查王朝彻底灭亡了。
  索摩查先是逃往美国,后又来到了加勒比海地区的巴哈马联邦和危地马拉,最后来到巴拉圭首都亚松森。索摩查虽然仍过着富足的生活,但毕竟是一只“惊弓之鸟”。他的住宅有保安人员严密把守,不管走到哪里,他身边总带着保镖。但他最终也没能逃脱被暗杀的厄运。
  1980年9月17日,当索摩查乘车经过亚松森市中心附近的西班牙大街时,突然遭到6名身份不明的武装分子的袭击。索摩查身中二十余弹,当场毙命,从而结束了他的流亡生涯。袭击者安全撤离。直到1983年,领导这一行动的阿根廷人戈里亚兰·梅尔洛才向新闻界披露了事件的经过。梅尔洛曾被阿根廷当局通辑十多年。离开阿根廷后,他在尼加拉瓜参加了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领导下的南方阵线。他看到尼加拉瓜人民纷纷要求逃跑的索摩查偿还血绩,于是决定暗杀他。经过详细调查和周密布署,暗杀行动终于大功告成。

1988年9月17日 第24届汉城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
1988年9月17日上午10时30分,第24届奥运会在汉城综合体育场隆重开幕。汉城奥运会是东西方体育强国自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后的第一次全面较量,激烈的竞争带来了丰硕的果实,共平、破30项世界纪录。
刘易斯同本·约翰逊的金牌之争成为本届奥运会主旋律的最强音符,一位试图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蝉联100米跑冠军的运动员,一个则力图保住世界“第一飞人”的称号。9月24日下午1时半,在一阵快门的咔嚓声和一片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声中,约翰逊以47步跑完全程,创造了9秒79的世界纪录,刘易斯以9秒92屈居亚军。约翰逊一下子成为汉城赛场的头号英雄。但3天之后,百米神话变为轰动世界的丑闻:约翰逊因尿检呈阳性而受到取消冠军资格和禁赛2年的处罚,他所创造的世界纪录也被取消。刘易斯成为蝉联奥运会百米冠军的第一人。
格里菲斯·乔伊纳和杰基·乔伊纳姑嫂成为本届奥运会又一对新闻人物。上届奥运会200米跑银牌得主格·乔伊纳在本届运动会上一举夺得100米、200米、4x100米金牌和4x400米银牌,并2次改写200米世界纪录,成为本届田径赛中获金牌最多的选手。杰基·乔伊纳是世界上在七项全能中唯一突破7000分大关的选手,她以自己的强大实力打破了一直由欧洲选手统治这一项目的格局。此次她又以7291分的总成绩,第四次改写世界纪录。接着,她又在跳远比赛中获胜。姑嫂俩在短短一星期内,3次改写世界纪录, 5次荣登冠军领奖台,成为奥运史上一段佳话。
在游泳比赛中,民主德国女选手奥托在50米、100米自由泳, 100米仰泳,100米蝶泳和两个接力项目中全部获胜,共获6枚金牌,成为汉城奥运会获金牌最多的运动员,也是奥运会游泳史上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唯一女选手。她被评为本届奥运会最佳运动员,获得了大会授予的金皇冠。
在跳水比赛中,中国女选手蝉联跳台跳水冠军。17岁的高敏在跳板比赛中,技压群芳,成为中国第一位奥运会跳板跳水金牌获得者。4年后,她蝉联冠军。男子跳水赛中,上届双料冠军洛加尼斯在跳板比赛中再次获得夺冠,但在跳台比赛中受到中国14岁小将熊倪的有力挑战。尽管熊倪的10个动作都完成得无可挑剔,但是因个别裁判打分不公,而屈居亚军。1993年洛加尼斯在他的回忆录中首次向世人公开了他是一个同性恋者,并在汉城奥运会前已患上艾滋病的私人秘密,引起震惊。而熊倪卧薪尝胆12年之后,终于在亚特兰大的跳板跳水比赛中圆了自己的奥运冠军之梦。
我国代表团此次共获得5金、11银、12铜,列金牌榜第11位。成绩虽远不如上届,但女子游泳在这届奥运会上取得新的突破,获得3银、1铜,揭开了我国女选手冲击世界泳坛的序幕。
“本·约翰逊事件”成为自1968年国际奥委会开始兴奋检查以来最大的一宗丑闻“神奇小子”刘易斯的百米金牌失而复得,使他连续两届获得百米冠军美国杰出的女子十项全能运动员杰基·乔伊娜是第一个突破7000分大关的女运动员美国短跑选手格里菲斯·乔伊娜以10.49秒的惊人成绩打破女子百米世界纪录,这一纪录至今仍未被打破

1991年9月17日 白鹿洞书院首次发现清代试卷
1991年9月17日,江西湖口县志主编刘文政将他在该县江桥乡二甲吴村村民吴敦铸家里收集到的两份白鹿洞书院清代光绪年间的试卷和一本手抄教材,捐献给白鹿洞书院。这是白鹿原书院建国后首次发现的清代试卷,对研究后期书院教育的考试制度有一定的意义。
试卷两份,一为高巨轮试卷,一为李郁荪试卷,其上加盖书院红色方印和蓝色条印,注明付给的膏火纹银。试卷毛边纸,紫色方格,墨楷书,高文77行,李文87行。试卷性质为“经古”,为训解或阐述儒家经典方面的内容。
教材为手抄《晋书》和《梁书》中的14篇文章,红格毛边纸,48页,墨楷书。

1994年9月17日 美国科学家走出人造小地球
1994年9月17日,一度曾引起轰动的美国“生物圈2号”内的第二批总共7名试验人员,提前离开了在其中生活了6个多月的人造小地球。
“生物圈2号”位于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东北方向55公里的沙漠地带。17日,当第二批人员离开这一人造小地球时,都显示出了营养良好、身体健康的状态,与每人平均体重在两年时间内下降超过11公斤的首批人员当初露面时呈现的瘦削、憔悴面容形成了鲜明对照。
如今,“生物圈2号”的总体目标也已经转化为研究地球上的人类生活环境,其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的不利条件恰好转变成了帮助确定地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上升趋势对人类潜在影响的最有利因素。

1942年9月17日 中共提出对待知识分子政策
1942年9月17日,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发出《关于部队中知识分子干部问题的指示》,指出:抗战以来,部队在吸取、培养和提拔知识分子干部上,获得很大成绩。军队对待知识分子的政策有三个方面:一是“容”,就是争取知识分子加入我们军队,能够容纳他们;二是“化”,就是转变知识分子的小资产阶级思想意识,使他们革命化、无产阶级化;三是“用”,就是正确地分配他们的工作,使其有适当的发展前途。根据这些要求,检查部队中对待知识分子的工作,还存在着严重的缺点。总政要求各部队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教育,重视对知识分子的使用,注意使新老干部互相帮助,更加融洽,团结一致,共同前进。

1997年9月17日 全面禁止杀伤性地雷公约签字,美国拒签
1997年9月17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出席国际全面禁止杀伤性地震大会的89个国家的代表经过紧张谈判后,于17日通过一项关于全面禁止杀伤性地雷的国际协议草案。
全面禁止杀伤性地雷协议草案规定,禁止生产、出口和使用杀伤性地雷,现储存的所有杀伤性地雷在4年内予以销毁,现有的所有布雷区在10年内予以清理。所有这方面的工作都将在联合国代表监督下进行。
与会的美国代表对这一草案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美国建议在禁止杀伤性地雷方面允许一些例外。如允许一些易遭受进攻的国家布雷,并主张朝鲜半岛的地雷至少再使用九年。但这些建议未得到其他国家代表的支持,美国代表因而收回建议并退出。美国总统克林顿17日在白宫宣布,由于奥斯陆国际会议提出的禁止杀伤性地雷条约“不符合美国利益”,他将拒绝在条约上签字。

1945年9月17日 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1896年生于浙江富阳。
  郁达夫的故居坐落在浙江富阳镇鹳山西端不远处一条普普通通的满舟弄(今称达夫弄)里。一道低矮的围墙内,有个小庭院和一幢坐北朝南的三开间楼房。
  1945年8月29日晚,他在南洋的一个小市镇失踪,9月17日遭日本宪兵杀害。他的海外蒙难成了震动中国文坛的要闻。与他同垒战斗过的郭沫若说:“郁达夫是完成了一个有光辉的特异的人格的。鲁迅的韧,闻一多的刚,郁达夫的卑己自牧,我认为是文坛的三绝。”
  郁达夫作为一个作家,他不失为觉醒的民族革故鼎新的英雄。1921年6月,在他的东京寓所宣告成立的创造社,给略显岑寂的“五四”新文坛带来了强大的活力。同年秋,他返沪接替郭沫若主编《创造季刊》创刊号,并梓行了他的第一部、也是中国新文学的第一个小说集《沉沦》。这是一部惊世骇俗的作品,它无情地轰击了封建礼教这座禁锢人性的巴士底监狱。它把一个弱国子民的七情六欲受压抑的情形公之于世,使小说以矫枉过正的方式突破了世代沿袭的儒教伦理禁区。它以一个无家可归的漂泊灵魂,呼出了渴慕祖国富强的声音,凄楚动人。以后郁达夫又写了《茫茫夜》、《茑萝行》等50余篇小说,多带自叙传性质,对于我国封建史家多撰帝王将相家谱,鲜见作家真诚的自传这种偏枯情形而言,也是几无前人的壮举。他的小说不愧是“五四”时期最强烈的个性解放的宣言书。
  郁达夫是“五四”时期浪漫抒情小说的巨匠。可是说实在的,他那支自由脱俗且富有情韵的笔更适于写散文和诗。他的小说也是“散文的”、“诗的”,宛一首首抑扬顿挫的独奏曲或回肠荡气的咏叹调。“五四”时代是短篇小说的界,郁达夫以其真率和才情,足以风靡一时,成为受众多文学青年师法的名家,鲁迅之外无出于郁达夫之右者。他推进小说散文化和诗化,对于革新以故事情节作为主干的古典小说而言,是功垂竹帛的。
  “与其称他作小说家,还不如称他作诗人的好”,郁达夫如此谈论《茵梦湖》的作者施托姆。其实,郁达夫本人的小说有诗,散文是诗,他自称旧诗于他“性情最适宜”。“九岁题诗四座惊,阿连少小便聪明。”这是作家的自述。“他的旧诗词比他的新小说更好。”这是一代诗豪郭沫若对他的论定。郁达夫的文学生涯,以旧体诗起步,又以旧体诗绝笔。他对旧体诗造诣很深,平生所好是李白的飘逸,杜牧、温庭筠、李商隐的“晚唐风度”,吴梅村的沉著深婉,龚自珍的清奇通脱,尤其是黄仲则的沉痛辛酸。但他的作品依然令人感到愈来愈浓的民族气质。中外文学的双重深厚的修养,玉成了郁达夫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不朽业绩。
  郁达夫不折不扣地属于“五四”时代。当30年代社会思潮进一步发展和深入之时,他有所徘徊。他曾经列名为“左联”的发起人,加入宋庆龄、蔡元培领导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但又举家移居杭州,象中古名士一般寄情山水。这种思想情调在抗日战争中获得血与火的淬砺,大为改变了。他于1938年底携眷赴南洋,从事海外抗日文化工作。他写了大量战斗性的政论、文评和杂感,严正开朗,正义之气和爱国之情萦绕笔端,早期文学中的感伤情调和中年行事中的名士作派已经荡然如洗了。新加坡沦陷后,他曾在苏门答腊与日本宪兵部苦心周旋,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印尼群众和华侨。不幸因民族败类告密,在人民欢庆抗战胜利之秋,在离祖国千里之遥的岛国荒野上祭了法西斯分子最后一挥的屠刀。他以血铸成了慷慨苍凉的绝唱:“天意似将颁大任,微躯何厌忍饥寒”;他以血凝成了一个维系着民族命运的希望:“和平是总有一天会在东半球出现的”。
  1985年8月30日,胡愈之在纪念郁达夫烈士遇难4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中国现代第一流的诗人和作家郁达夫‘失踪’已经整整40年了。‘失踪’两个字是我加上去的。1942年新加坡沦陷以后,他和我们一道,隐姓埋名,流亡在苏门答腊。他本可以回国,但不愿意回国。不幸他被当地日本宪兵发现懂得日本话,就强迫他当了七八个月的日语翻译。他在暗中帮助了印尼人民,帮助了华侨。更加不幸的是在日本投降之前不久,他被宪兵发现是从新加坡来的抗日的知识分子,知道日本的残酷暴行很多。虽然日本已经投降了,日本宪兵一定要消灭抗日的知识分子。这种非法暗杀行为是‘战犯’干的。战犯这个名称,是从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郁达夫是日本宪兵为了掩饰他们的战犯行为而加以秘密暗杀的。”“我在1946年写给全国文艺界协会的一份报告书中说过:‘从达夫一生在文艺上的造诣以及他在沦陷时期的言论行动来看,我不能不承认他有他的伟大。他的伟大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天才的诗人,一个人文主义者,也是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几十年过去了,今天我还是坚持以上这个基本看法。我觉得,现在我们纪念郁达夫,对这位现代著名作家的艺术倾向和政治态度作出评价,首先不应忽视的是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他所坚持的‘五四’精神。”
  1985年9月27日,新华社报道: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杀害之事已从日本学者铃木正夫收集的第一手资料得到证实。日本横滨市立大学副教授铃木正夫早在1966年,他就开始了对郁达夫南洋流亡生活的研究。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又到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等地作调查,先后寻访了上百名了解情况的日本人士。前不久,铃木正夫经过种种努力,终于找到了当年下令杀害郁达夫的日本宪兵班长。这名宪兵班长承认,是他下达了杀害郁达夫的命令,从而证实了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杀害的推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郁达夫被追认为烈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于1957年6月颁发了烈士证。

1980年9月17日 波兰工人讨论筹建全波独立自治工会
1980年9月17日,全波独立自治工会联合筹建委员会和联合工人委员会(其前身为“联合罢工委员会”)代表在格但斯克举行会晤,讨论当前工会运动和各地筹建独立自治工会的情况。来自波兰各地的几百名代表参加了会晤。格但斯克独立自治工会联合筹建委员会主席莱·瓦文萨主持了会晤。他在讲话中强调加强独立工会运动的团结。
  格但斯克、什切青、华沙、罗兹等几十个省的代表在讲话中要求成立全波统一的独立自治工会。
  会议发表了公报并成立了独立自治工会联合筹建委员会的协商委员会。
  然而,波兰格但斯克独立自治“团结”工会和政府代表的会谈并未取得进展。
  独立自治“团结”工会10月1日发表公报说,政府副总理雅盖尔斯基及党政当局的代表同以瓦文萨为首的独立自治“团结”工会联合筹建委员会主席团的代表在格但斯克举行了会见。联合筹建委员会主席团代表团原希望政府方面将宣布一些具体办法,来消除独立自治工会在筹建和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允许独立自治工会分享舆论工具,在分配提高工资的基金时,考虑他们的要求。政府方面提出的一个方案既没有包括政府方面在所讨论的问题上的任何决定,也没有包括政府方面的任何承诺。谈判没有达成协议,这并不取决于主席团。主席团重申了独立自治工会愿意同政府共同努力来摆脱现有的危机,但其条件是充分维护和实现已达成的协议。独立自治工会宣布的1小时全国警告性罢工的决定并非撕毁协议,而是对制造使协议不能实现的条件的一种抗议表示。
  而波兰政府新闻发言人在华沙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就政府对履行工人复工协议的立场发表了谈话说,波兰政府一个月来作出了许多决定,以落实协议。目前有些协议未能执行的原因有二,第一,一些问题涉及到法令,例如劳动法,必须待议会修改后才能解决;第二,某些单位工人提出了超出协议的要求。新闻发言人说,新旧工会应是平等的,不能歧视其中的任何一个。政府不可能在采取所有决定时都同那些代表少数职工的工会筹建委员会进行磋商。
  10月3日中午12点至13点(华沙时间),波兰工人举行了1小时的全国警告性罢工,要求政府按期履行协议。
  在格但斯克,独立自治“团结”工会总部挂上了国旗,贴出了罢工通告。通告要求政府按时给职工提高工资、给独立自治工会提供舆论工具、给工人成立独立自治工会的自由。工会总部所有领导成员均走向街头,散发传单。罢工时,格但斯克码头活动中断,电车、公共汽车停止运行。各大商店停止营业。市内贴了不少罢工通告,人们抢要传单。街上维护秩序的警察骤增。罢工结束,在各地一切恢复正常。
  这次警告性的罢工是由总部设在格但斯克的独立自治“团结”工会发动的。罢工前夕,波兰部长会议副主席米·雅盖尔斯基曾同独立工会协商委员会主席列·瓦文萨进行会谈,要求取消这次罢工。双方在会谈中未能达成协议,致使罢工未能避免。
  11月10日,波兰最高法院开庭审理了波兰独立自治“团结”工会对华沙省法院判决的上诉并作出裁决,撤销华沙省法院的判决,在对其章程增加一个附件后批准“团结”工会登记。这一裁决已为政府和“团结”工会所接受,从而解决了双方在“团结”工会登记注册问题上的分歧和最近10多天来因这一问题所造成的紧张局势。
  1983年10月5日,挪威议会诺贝尔奖金委员会宣布,决定将1983年诺贝尔和平奖金授予前波兰团结工会领导人瓦文萨。这项奖金是考虑到他为保障工人建立自己的组织的权利做出了贡献,并称瓦文萨“是一位积极为和平和自由而奋斗的典范”。
  和平奖金的金额是150万挪威克朗(约合20万美元)。12月10日,瓦文萨的夫人代表她的丈夫出席了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的诺贝尔和平奖授奖仪式,并代领了奖金。

历史上的今天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24 © www.lsqn.cn 历史千年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