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千年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煮酒论史
   
9月13日 历史上的大事记 今天 | 9月13日历史上大事| 9月13日历史上诞生的人| 9月13日历史上逝世的人| 昨天| 明天|
1922年9月13日 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创刊
1922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创办第一份公开发行的机关刊物——《向导》周报。《向导》周报由蔡和森任主编,高君宇、瞿秋白、彭述之、张国焘任编委及主要撰稿人,毛泽东、周恩来等也发表过一些重要文章。《向导》周报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先后随中共中央迁往北京、广州、武汉等地坚持出版发行,发行量最多时近10万份,并远销海外。受到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欢迎,被颂为黑夜沉沉的中国的“一线曙光”,是指导千百万苦难同胞前进的“思想向导”。但是,《向导》周报在后期受到陈独秀右倾错误的影响,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等问题上也宣传了错误的观点。1929年7月《向导》停刊。

1959年9月13日 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北京举行
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入场式中华全国首届运动会于1959年9月13日至10月3日在北京举行。参赛的有各省市、自治区、中国人民解放军等30个单位10658人。比赛项目36项,表演项目6项。有7人4次打破世界纪录,664人884次打破106项全国纪录。大会向建国10年来打破世界纪录和获得世界冠军的40多名运动员颁发了体育荣誉将章。

1982年9月13日 中共中央设立顾问委员会
1982年9月13日,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邓小平当选为中顾委主任,薄一波、许世友、谭震林、李维汉当选副主任。
  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根据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而设立。党章规定,中顾委是中央委员会政治上的助手和参谋,它在中央委员会领导下工作,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出建设,接受咨询;协助中央委员会调查处理某些重要问题;在党内外宣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承担中央委员会委托的其他任务。
  党章又规定,中顾委委员必须具有40年以上的党龄,对党有过大贡献,在党内外有较高的声望。中顾委委员可以列席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其副主任可以列席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

1985年9月13日 美国进行反卫星武器首次试验
1985年9月13日,美国国防部宣布,美国空军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以一颗已报废了的科学卫星为靶子的反卫星武器试验。
  这个反卫星武器的长度为30厘米,放置在一个运载火箭上,从一架在12000米高空飞行的F—15喷气战斗机上发射到太空,并击中了一颗美国在太平洋上空轨道运行的旧卫星。F—15战斗机是从加里福尼亚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起飞的。在飞近太空的边缘时发射了这个由56个小型定向火箭制导的反卫星武器。该武器由红外线探测器寻找目标,于9月13日美国东部时间下午4点42分击中目标,将旧卫星撞成数千块碎片。
  这项试验是在苏联强烈抗议和美国国内很多人士激烈反对下进行的,它成为美国国内近期激烈争论的一个问题。
  主张进行这次试验的人认为,苏联已有处于实战的可以击毁美国低轨道上卫星的反卫星武器系统,美国尚无这类武器。他们还认为,这次试验的成功将促使苏联认真对待日内瓦武器谈判,并在谈判中作出让步。国防部长温伯格称这次试验在发展有效的反卫星武器能力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反对进行这种试验的人则认为,情况将恰恰相反。这一试验将使苏联作出强硬反应,使美苏谈判更加复杂化,给未来的武器谈判达成协议更增加困难,从而引起一场新的武器竞赛。
  对这次试验持批评态度的人还认为,这次试验不适时机,因为日内瓦武器谈判在即,美苏首脑会晤不久也将要举行,反卫星武器试验势必毒化谈判的气氛。

1984年9月13日 我国一名教师成功预报日本地震
1984年9月13日,日本地震研究权威人士、九州大学教授真部先生收到我国山东省平原县农技中学一位教师给他的信。信中说,在9月份头两周,日本将发生里氏6级左右的地震。
  9月14日,日本东京、京都一带果真发生了一场6.9级地震。当真部教授把这封中国一名普遍中学教师的来信向外界公布后,日本新闻界也“地震”了,全日本的新闻报刊都登载了这封信,英美通讯社将消息播向全世界。
  这位被国外报纸誉为“地震科学家”的中学教师就是宋松。
  宋松是在唐山大地震后开始探索地震奥秘的。地震造成的巨大损失,久久震撼着他的心,一种为人类解除地震灾害的责任心和义务感,促使他走上了业余研究地震之路:他决心通过观察云霞测报地震。八年来,他先后攻读了地质、气象学方面的几十种专著,长期坚持观察云霞,绘制了上万张云图,终于掌握了云霞与地震的对应规律。他先后向有关单位预报地震五十多次,对应率在70%左右。1984年9月3、4日,他根据观察到的地震云分析,经周密计算后,向真部教授作了预报,结果与预报情况完全吻合。如此全面、准确的预报,在观云测震的历史上是罕见的。真部教授真诚地表示,在研究地震云方面要向中国学习。

1987年9月13日 邓小平会见哈默 表示中国改革开放的路子走对了
1987年9月13日,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在会见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博士时说,中国最大的对外合作项目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的建成又一次表明,中国改革、开放的路子走对了。
  邓小平强调,中国要发展,离开改革、开放是不可能的。今后我们要更加开放,还要加快改革的步子。
  89岁的哈默博士已8次访问中国,并多次见到邓小平。两位老朋友今天再次见面,彼此热情握手、拥抱,祝贺中国同西方石油公司的合作取得了重大成果。
  邓小平称赞哈默博士是个勇敢的人。邓小平说,同中国合作兴建像平朔安太堡煤矿这样大的项目,有些外国人还缺乏勇气。
  哈默对邓小平说,8年前你在美国访问时同我谈到:“你以前曾帮助列宁发展工业,现在为什么不去帮助中国呢?”我当时答应了。现在我的承诺终于实现了。平朔安太堡煤矿的建成为外国企业家提供了一个样板:哈默能做到的,他们也应该能做到。
  邓小平指出,平朔安太堡煤矿建成投产是双方合作取得的基本成功。要取得完全成功,就要保证合同兑现,解决好煤的销路问题。邓小平欢迎西方石油公司同中国扩大在煤炭方面的合作,并在石油及其他领域开展技术合作。
  哈默说,我的公司同中国合作有很强的信心。我在对中国的频繁访问中亲眼看到,中国每年都在改变面貌,8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倍。你们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取得了成功,这在将来的历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我认为中国的对外开放还是刚刚开始,今后会有更多的外国企业家来同你们合作。
  邓小平说,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的。

1989年9月13日 我国早期著名电影演员郑小秋去世
1989年9月13日,我国早期著名电影演员、科教片导演郑小秋,因突发脑溢血,于9月13日深夜去世,终年79岁。
  郑小秋原名郑鸿彬,5岁步入影坛,12岁在其父——著名电影艺术家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我国第一部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中,成功地饰演了孤儿余璞,引起轰动,成为著名电影童星。30年代初,他与胡蝶搭挡,主演了《啼笑姻缘》、《姐妹花》等影片。作为我国早期电影演员,郑小秋经历了从无声片到有声片的过程,参加了近百部故事片的演出和导演工作,为我国电影事业作出了贡献。
  解放后,郑小秋服从党的安排,投身科教片事业,导演了40多部影片,其中有《水土保持》、《保护耕牛》、《中国武术》、《写好毛笔字》等优秀科教片。

1990年9月13日 我国第一个年产百万吨的海上油田投产
我国第一个年产百万吨原油的海上油田——惠州21—1油田,于1990年9月13日正式投产出油。惠州21—1油田的投产,标志着我国南海东部的油田已进入勘探、开发和生产并进的新阶段。
  惠州21—1油田位于香港东南方160公里处的海域,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南海东部石油公司同意大利阿吉普(海外)有限公司、美国雪佛龙海外石油有限公司、美国德士古石油玛茨莎皮(荷兰)B·V·公司组成的ACT集团合作开发。惠州21—1油田为深度2800米至3000米的砂岩油藏,油质好。投产后,到今年年底可产原油28万吨。高峰时每天可产原油4000吨,年生产能力可达100多万吨。

1994年9月13日 国际人口会议通过《行动纲领》
1994年9月13日,历时9天的联合国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闭幕。经过与会代表的讨论和交换修改意见,会议通过了1994年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开罗文件,即《行动纲领》。
  会议通过的《行动纲领》确定了未来20年世界人口发展的战略目标。它共有16章,分序言,原则,人口、持续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男女平等、公平和妇女权利,家庭及其作用、权利、组成和结构,人口增长和结构,人口分布、城市化和内部迁移、国际迁徙,人口、发展和教育,技术、研究与开发,国家行动,国际合作,与非政府组织的伙伴关系,会议的后续安排等。
  《纲领》指出,随着国际和区域紧张关系的减少,随着人们日益认识到全球经济和环境的互相依赖关系,采取适当社会经济政策促进持续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调动人力和财政资源解决全球问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关于“可持续发展”,《纲领》的解释是,“有关所有经济活动的生产和消费能长期地持续下去,包括工业、能源、农业、林业、渔业、运输、旅游和基础设施,以便无害生态地最佳利用资源和最少产生废物”。
  《纲领》认为,人类正面临巨大而迫切的挑战,人类所依赖的基本资源正在枯竭,环境污染正在加剧,导致这一情况的是人口数量的空前增长,普遍和长期的贫穷,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以及浪费的消费。
  《纲领》说,到2015年,全球人口的低预测为72.7亿人,高预测为79.2亿。到2050年,全球人口的低预测为78亿,而高预测则为125亿。《行动纲领》的目标就是要使世界人口增长接近联合国的低预测数字。
  《纲领》强调,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权利是有关人口和发展方案的基石。
  《纲领》重申,发展权利是一项普遍的、不可分割的权利,也是基本人权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是发展的中心主体。
  《纲领》要求增加人口与发展领域的国际财政援助,支持发展中国家完成人口方案。

1995年9月13日 美驻俄使馆遭火箭袭击
1995年9月13日莫斯科时间17时30分左右,美国驻俄罗斯大使馆突然遭到火箭袭击。火箭击中了美国使馆大楼6层的墙壁。
  事件发生几小时后,美国大使馆新闻专员霍格兰德对赶到现场的记者说,据他所知,是一名头戴面罩的男子使用反坦克火箭筒向使馆大楼袭击的。他说,使馆人员没有伤亡,大楼内部也没有遭到损坏。有记者问到这一事件有何政治背景,霍格兰德拒绝回答。
  俄联邦安全局的一个侦查小组在美国使馆大楼对面的一座楼房附近发现了火箭筒、面罩和手套,但射击者不知去向。
  坐落在莫斯科市中心地段花园环行路一侧的美国大使馆始建于1953年。据报道,大使馆建造时,美国方面采取了极其严格的“安全措施”。当时,美国联邦调查局人员和海军陆战队昼夜24小时监视建造的全部过程。

1971年9月13日 林彪叛国出逃 坠机身亡
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叛国出逃,坠机身亡。
  9月12日晚,林彪之女林立衡报告叶群、林立果要带林彪乘飞机出逃。13日零时,林彪、叶群、林立果、刘沛丰不顾警卫部队的阻拦,乘红旗轿车急速由北戴河逃往山海关机场,途中开枪打伤跟随多年、不愿出逃的警卫秘书。警卫部队立即派车追赶。林彪等人逃至机场,在机场奉命关闭、乘务人员未到齐的情况下,于零时32分强行起飞。
  周恩来接到报告后,立即向毛泽东报告。
  毛泽东、周恩来断然发出全国禁空令:没有毛泽东、周恩来、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的联合命令,任何飞机都不准起飞。
  不久,雷达发现256号飞机向蒙古方向飞行。吴法宪请示汪东兴是否拦截,汪东兴请示毛泽东,毛泽东说:“天要下雨,娘要改嫁,都是没有办法的事,让他去吧!”
  9月13日凌晨3时,林彪乘坐的256号飞机在蒙古温都尔汗附近肯特省贝尔赫矿区南10公里处强行着陆坠毁,林彪、叶群、林立果、刘沛丰及机上乘坐的其他人员共9人全部葬生。
  同日3时多,林彪集团成员周宇驰、于新野、李伟信乘直升飞机从北京沙河机场向蒙古方向逃跑。周恩来等人下令派战斗机拦截,后直升飞机驾驶员陈修文发觉被骗,驾机飞回。周恩来又下令迫降。驾驶员陈修文与周宇驰搏斗牺牲。周宇驰、于新野开枪自杀,李伟信和另一驾驶员陈士印被捕。
  9月13日凌晨3时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在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会议,通报了林彪乘飞机出逃的情况,说明作了应付万一的准备。周恩来指出:犯路线错误的头子没有一个好下场。并提醒到会者:飞机消失了,可能是真的坠毁了,也可能是耍阴谋,要注意他万一得逞后,在国外发表声明之类的东西。当日周恩来亲自给各大军区和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负责人打电话说:“庐山会议上第一个讲话的那个人,带着老婆、儿子叛国逃跑了!部队立即进入一级战备,以应付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
  9月14日中午12时,中国驻蒙古使馆发回电话,报告了三叉戟飞机坠毁,人员全部死亡的消息。当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向全军下发紧急战备指示,要求各军区立即做好应付敌人进攻的准备。
  9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林彪叛国出逃的通知》。《通知》说:“林彪于1971年9月13日仓惶出逃,狼狈投敌,叛党叛国,自取灭亡。”《通知》指出林彪叛党叛国,是林彪这个资产阶级个人野心家、阴谋家的总暴露、总破产。《通知》说:我们党是从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中成长壮大起来的。早在土地革命初期,林彪对中国革命前途悲观失望。“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他提出‘带枪的路线’等反毛泽东思想的反党乱军的主张。”“中央号召全党同志首先是高级干部同林彪划清界限。中央对于坚决同林彪划清界限的同志,不论他过去是否受过林彪的影响,是否犯过错误,都是同样爱护而不会轻易怀疑的。”
  9月24日,林彪的主要支持者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因“不向中央作任何揭发、交待,而且活动频繁,毁灭罪证”,被下令离职反省,交待问题。长时间由林彪党羽把持的军委办事组于10月3日被撤销。叶剑英受命主持新成立的军委办公会议,负责军委日常工作。同日,负责审查林彪、陈伯达集团的中央专案组,由周恩来牵头成立。

1993年9月13日 中东和平进程的里程碑 巴以签署和平协议
1993年9月13日上午11时,巴勒斯坦以色列和平协议——巴勒斯坦有限自治原则宣言的签字仪式在白宫南草坪隆重举行,这是中东和平进程中划时代的里程碑。
  11时15分,美国总统克林顿、巴解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拉宾等走上主席台,会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克林顿总统首先讲话说,巴以签署和平协议是历史性的伟大事件。他表示继续支持巴以解决在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
  11时40分,以色列外长佩雷斯和巴解组织执委会成员阿巴斯代表以色列和巴解组织在原则宣言上签字,中东和谈两主席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和俄罗斯外长科济列夫作为证人也在宣言上签字。签字后,克林顿总统分别与拉宾和阿拉法特握手,接着阿拉法特与拉宾握手。这是两位过去几十年相互视为仇敌的领导人首次握手。
  出席签字仪式的还有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美国政要及各界代表等共约3000人。
  附:签字人简介
  亚西尔·阿拉法特于1929年8月4日生于耶路撒冷。1950年,进入开罗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并当选为巴勒斯坦学生联合会主席。1959年,阿拉法特筹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简称“法塔赫”),并出版《我们的巴勒斯坦》一书。1964年底他组建了“法塔赫”军事组织“暴风”突击队。1969年,阿拉法特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委会主席。1973年,他兼任巴勒斯坦革命武装力量总司令。1989年4月2日,他当选为巴勒斯坦国总统,1991年9月蝉联总统。1994年7月,他由突尼斯返回巴勒斯坦自治区主持自治领导机构工作。同年他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1996年1月,巴勒斯坦自治区举行首次大选,他当选为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
  阿拉法特总统曾10多次访华。
  伊扎克·拉宾1922年3月1日生于耶路撒冷。学生时代曾在美国迈阿密大学学习。18岁开始进入军界。1948年阿以战争期间任“哈雷尔”旅旅长。1949年作为以色列国防军代表团成员参加了阿以停火谈判。1950年任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长。1952年在英国坎伯利参谋学院进修。1954年至1956年任以色列总参谋部军训部长,并晋升为少将。1956年至1959年任北部军区司令。1960年至1964年任国防军副总参谋长。1964年至1968年任国防军总参谋长。1968年出任驻美国大使。1973年春回国投身于以色列工党活动。1974年1月当选为议员,同年6月当选为工党领袖,并出任总理。1984年至1990年任国防部长。1992年2月,拉宾再次当选为工党领袖,同年6月,工党在大选中获胜,拉宾再度出任政府总理。后遇刺身亡。

历史上的今天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24 © www.lsqn.cn 历史千年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