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千年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煮酒论史
   
10月19日 历史上逝世的人 今天 | 10月19日历史上大事| 10月19日历史上诞生的人| 10月19日历史上逝世的人| 昨天| 明天|
1937年10月19日 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逝世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是19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他在核物理学和化学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卢瑟福的功绩还不止于此。当人们评论卢瑟福的成就时,总要提到他“桃李满天下”。在卢瑟福的悉心培养下,他的学生和助手有多人获得了诺贝尔奖金:
  1921年,卢瑟福的助手索迪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2年,卢瑟福的学生阿斯顿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2年,卢瑟福的学生玻尔获诺贝尔物理奖;
  1927年,卢瑟福的助手威尔逊获诺贝尔物理奖;
  1935年,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获诺贝尔物理奖;
  1948年,卢瑟福的助手布莱克特获诺贝尔物理奖;
  1951年,卢瑟福的学生科克拉夫特和瓦耳顿,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78年,卢瑟福的学生卡皮茨获诺贝尔物理奖。
  有人说,如果世界上设立培养人才的诺贝尔奖金的话,那么卢瑟福是第一号候选人!
  1871年,卢瑟福出生在新西兰的一个手工业家庭。1895年大学毕业后,他曾在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进行实习,成为物理学家汤姆生的学生和助手。1898年他移居加拿大,任马克居耳大学的教授。1907年他定居英国,任曼彻斯特大学教授。1918年后他担任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
  卢瑟福在研究放射性现象和原子结构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1899年他发现了放射性辐射中的两种成分,并命名为α射线β射线,接着又发现了新的放射性元素“钍”。1902年在加拿大工作期间,他与英国化学家索迪一道,通过对铀的放射性研究,提出了原子自然蜕变的理论:放射性现象是原子自行蜕变的过程。在蜕变过程中,一种元素的原子可以转变成另一种元素的原子,同时放射出α粒子和β粒子。这种理论冲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理论,揭开了物理学史上新的一页,引起了物理学和化学领域的革命。由于上述的贡献,卢瑟福于190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金。
  1911年,卢瑟福根据α粒子的散射实验(被称为卢瑟福实验),发现了原子核的存在,从而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的结构相似,原子中心有一个带正电的核,带负电的电子围绕原子核转动。原子内电子的电量总和等于核的电量,使整个原子呈中性。这个模型假说虽然还不够完善,但为人们探索原子内部的结构,打开了神秘的大门。
  1919年,卢瑟福用放射性元素钋的α粒子轰击氮原子,获得了氧的同位素,第一次实现了元素的人工嬗变。1920年,他还预言中子的存在,认为原子核内部存在某些不带电的粒子,能很容易地打入原子核内,或者和原子核结合起来,或者在它的强大场内蜕变。12年之后,这种中子果然被人们所发现,成为轰击原子核的最佳炮弹,为原子核链式反应、放射性原子能提供了条件。
  1937年10月19日,卢瑟福在英国剑桥医院逝世,终年66岁。后人为了纪念他,把他的名字命名为放射性强度的单位。

2001年10月19日 著名指挥家李德伦逝世
2001年10月19日晨,84岁的中国音乐老人李德伦与世长辞,告别了他挚爱一生的中国交响乐事业。
  李德伦最后一次执棒,是坐着轮椅登台的。1999年11月19日,在第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闭幕式音乐会上,这位音乐老人与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师艾萨克·斯特恩时隔20年后再度携手。当时这两位音乐老人都已耄耋之年,这次同台演出被称为“世纪绝响”。
  这位生前曾任中国交响乐团顾问、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的音乐指挥家,1917年生于北京,少年时期就开始学习钢琴和小提琴。1940年考入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在校期间与同学一起组织过“中国青年交响乐团”。1946年上海音专毕业后即赴延安,任中央管弦乐团教师和指挥。
  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过中央歌剧院指挥,1953─1957年作为阿诺索夫教授的研究生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指挥系学习,毕业后回国任中央乐团指挥。作为客座指挥,还先后指挥过前苏联列宁格勒、莫斯科等城市的20多个乐团,并前往芬兰、捷克、古巴等国指挥。他曾多次指挥过数百人的大型乐队进行节目演出,还曾先后指挥过贺绿汀、马思聪、罗忠镕、吴祖强、陈培勋等中国作曲家数十首交响乐作品的演出,并与国内外著名音乐家奥依斯特拉赫、梅纽因、斯特恩、托泰里、马友友、尼古拉耶娃、施塔克曼、傅聪、刘诗昆、沈湘、郭淑珍、胡坤、吕思清、薛伟等合作演出。
  1980年,李德伦获文化部授予的指挥荣誉奖,1985年在巴黎梅纽因小提琴国际比赛中任评委,1986年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国际比赛中任大提琴评委,同年获得匈牙利政府文化部授予的李斯特纪念奖章。多年来他还致力于交响乐的普及与发展,在北京、天津、广州等20多个城市组织乐队训练演出,促进一些地方乐队和音乐厅的兴建,并到全国各地大学、工厂及机关团体举办了多次“交响乐讲座”,为交响乐的普及做了有益的工作。

1936年10月19日 鲁迅先生逝世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生长在封建王朝统治的中国,清政府的腐败,官僚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人民大众的痛苦挣扎,他都看在眼里。但是使他最感痛心的是,当时的民众昏昏沉沉。
  1902年4月,21岁的鲁迅怀着寻求真理、找一条救国救民道路的强烈愿望到日本留学。当时的日本,正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海外活动的中心地区。鲁迅到日本后受到资产阶级革命派深刻影响,于1903年初毅然剪掉了具有封建专制和民族压迫象征的辫子,以表示对清王朝的憎恶和与之彻底决裂的决心。鲁迅将剪掉辫子后照的照片送给好友许寿裳,并在照片后面写下了一首诗——《自题小像》。这首诗是鲁迅向旧世界宣战的一篇宣言。他用无法逃脱爱神射箭的比喻,来形容自己和祖国不能不相爱,以反衬爱之深切,用献出鲜血和生命的决心来表达自己矢志于救国事业的宏愿。他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正像一条红线,贯穿了鲁迅的一生。
  鲁迅开始到日本时是学医的,但是他很快意识到,解救人民最要紧的不是“医”,而是需要打开思想上的枷锁,唤起民众起来斗争。于是,他毅然决定弃医从文,用犀利的笔去挑开旧世界的黑幕,让人民群众看清统治者的丑恶面目,也看清自己的愚昧,赶快奋发起来,他的《狂人日记》揭开了中国新文学的第一页,以后他又陆续创作了《药》、《阿Q正传》、《祝福》、《伤逝》等一批极为成功的现代小说。
  1936年春天,鲁迅病倒了。鲁迅年轻时就患了肺结核,由于年纪逐渐增大,又长年累月处在紧张工作和战斗之中,这一次发病显得格外沉重。但鲁迅不愿离开上海去疗养,他还要斗争。他经常这样想:“与其不工作而多活几年,倒不如赶快工作少活几年的好,因为结果还是一样,多几年也是白白的”。因此,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每当病情略有好转他便在床头扶案写作。《半夏小集》、《这也是生活》、《死》等优美的散文就是这时创作的。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的寓所里逝世。巨星殒落的噩耗传来,全国人民以及世界进步人民和文化界十分痛惜,在宋庆龄主持的鲁迅葬礼中,人们用一面绣着“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旗覆盖在鲁迅棺木上。“民族魂”,这正是中国人民对鲁迅的最高褒奖!
  毛泽东也曾对鲁迅一生的非凡业绩和战斗精神作了最充分的评价,他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历史上的今天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24 © www.lsqn.cn 历史千年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