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千年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煮酒论史
   
6月9日 历史上诞生的人 今天 | 6月9日历史上大事| 6月9日历史上诞生的人| 6月9日历史上逝世的人| 昨天| 明天|
1672年6月9日 俄国彼得大帝诞辰
彼得大帝是统治俄国的沙皇。他的鼓励人民和国家效仿西方科学文化的政策,是使俄国变成强国的重要因素。
  彼得大帝于1672年6月9日生于莫斯科,是沙皇亚历克西斯与第二个妻子纳塔利·纳里希基纳的独生子。他后来成为俄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改革家彼得一世。
  当时的俄国是个落后的王国,几乎在各方面都比西欧落后几百年,从生活条件看,甚至要落后几个世纪。那时候,俄国的城市比西欧要少得多,奴隶制在国家中占统治地拉。随着奴隶合法权益的减少,奴隶的数量不断增加。由于俄国错过了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机会,教职人员愚昧无知,文学艺术几乎不存在,科学知识得不到重视。而当俄国沉睡在中世纪的时候,欧州的文学和哲学出现了一片兴旺繁荣的景象,牛顿关于万有引力的著述已经问世。
  为了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彼得一世决定打开大门,去了解西欧。1697年-1698年间,彼得到西欧作了一次长途考察旅行。这次“彼得大使团”行动中,共有随员250人,彼得大帝化名米哈伊洛夫。微服私访使他看到了许多本来不可能看到的事物。考察期间,彼得用4个月的时间学习造船技术。他曾在东印度公司荷兰船场作船舶木工,也曾在英国皇家造船厂工作过,还在普鲁士学习过枪炮制造技术,并参观了工厂、学校、博物馆,直至到英国国会旁听。总之,他尽力学习能够学到的西方文化、科学、工业和管理技术。
  1698年,彼得回到俄国,开始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改革,以使俄国变成一个新式的西方国家。为了鼓励引进西方技术,彼得大帝聘请了许多西方技术人员到俄国工作,同时还派出许多青年到西欧学习,他鼓励发展工业和商业,扩大城镇的规模。这样资产阶级在数量上增多了,影响也不断扩大。
  在彼得大帝的领导下,俄国建立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舰队,统一服装、大炮和新式火枪,采用西方的办法和手段进行军事训练。他还在行政制度上进行多项改革,取消按世袭地位晋升的旧规,代之以按照文官实际表现和才能提升的新制度。
  彼得大帝认为东正教落后,不起作用,他成功地改组了教会,并在对教会加以控制上取得了某些成功。彼得大帝下令建立了宗教性的学校,鼓励发展科学,改善发展了教育事业,并简化了俄文字母。在他统治期间,还出版了第一份俄国新闻报刊。此外,彼得还调整了外交政策,这对以后的国外事务产生了重大影响。

1781年6月9日 近代蒸汽车奠基人斯蒂芬逊诞辰
现在人们外出乘坐火车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但是,火车的制成也曾经历过一个艰难的过程。
  试制世界上第一台蒸汽火车的人叫特拉维西克,他制的火车每小时可行驶五、六公里,但由于经常出事故,无法投入实际使用,特拉维西克想不出改进的办法,只好放弃试验。后来布雷金索浦和布兰顿等人,也都进行了这方面的试验和研究,但都没有取得成功。直到1825年,斯蒂芬逊终于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辆有实用价值的客货兼运的蒸汽机车——“旅行号” 。它载重90吨,还可坐400名乘客,每小时走20多公里,运行正常。自此,世界上有了火车。
  斯蒂芬逊,1781年6月9日诞生在英国北部的一个乡村里。父亲是一个煤矿工人,生活非常贫困,斯蒂芬逊8岁那年就出去给人家放牛,从小失去读书的机会。到了15岁,父亲又把他带到煤矿里当工人。
  在煤矿里,斯蒂芬逊跟着父亲看管抽水机。那时候煤矿里已经大批使用蒸汽机了,斯蒂芬逊深深地爱上了这种机器。他虽然一天下来弄得又脏又累,但斯蒂芬逊却从不叫苦,他觉得能和机器作伴是很快活的。他经常注意仔细的观察、了解它的结构和性能,而且还学会了修理。有一次,矿里一台机器坏了,许多技师都修不好机器。斯蒂芬逊知道后,就对经理说:“经理先生,我可以把机器修好。”经理怀疑地望了斯蒂芬逊一眼,同意让他修一下试试看。结果,机器真的被修好了。经理特地奖了他20块钱,不久便把他提升为工程师。在矿山工作多年,对蒸汽机性能已经十分熟悉的斯蒂芬逊,认真总结前人失败的经验教训,从改革特拉维西克的机车着手,把机车的体积大大缩小了,牵引力加大了。同时,他还巧妙地把机车喷出的蒸汽引进烟筒,促使气流循环得更好,煤火烧得更旺,机车的引力也就更大了。经过这一番改革,终于试制成功世界上第一辆火车。

1906年6月9日 陆定一诞辰
陆定一1906年6月9日生于江苏无锡。青年时期受进步思想影响,1925年在上海南洋大学(交通大学前身)读书时参加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五卅运动”。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任共青团南洋大学支部书记及上海法南区团委书记。同年秋调团中央宣传部工作,编辑《中国青年》。1927年4月下旬,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5月在共青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团中央候补委员,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
  在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即将叛变革命的危急关头,陆定一根据任弼时同志主持召开的团中央紧急会议精神,参与起草了团中央《致党中央政治意见书》,请求党迅速行动起来,组织武装,开展对国民党右派的坚决斗争。随后,陆定一以共青团代表身份参加了在中国革命紧急关头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八七”会议。这期间,他以犀利的文笔撰写了大量文章,鞭挞黑暗势力,鼓舞青年投身革命。大革命失败后,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他坚韧不拔地进行斗争。1928年初,陆定一根据团中央的指示,到广东帮助广东团省委工作,协助组织了1000多名青年参加红军。1928年秋,在共青团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陆定一被选为团中央委员,仍担任宣传部部长,主编《中国青年》。他撰写了《中国革命的前途》等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批判各种错误思想,在理论和宣传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1928年底,根据党的决定,陆定一赴苏联莫斯科,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驻少共国际代表、少共国际执委、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在此期间,陆定一与瞿秋白、邓中夏等同志一起同王明等人的错误进行了斗争。1930年陆定一回国后,继续担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1931年,王明“左”倾路线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后,陆定一被错误地撤销了团中央委员、团中央宣传部部长职务。1934年10月,陆定一随中央第二纵队干部队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遵义会议后,他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主编《红星》报。红军到达陕北后,他参加了东征、西征,后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同志为建设和发展我军的政治宣传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陆定一历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八路军前方总部野战政治部副主任,领导《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工作。1940年底,陆定一奉命回延安。延安整风运动期间,1942年4月,他负责编辑《解放日报》的《学习》副刊,撰写了《从实际出发》等比较有影响的文章。同年8月,担任《解放日报》总编辑。他撰写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强调新闻要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坚持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提出新闻的定义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在新闻界产生了重要影响。1945年,陆定一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
  1947年1月,他发表了《对于战后国际形势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解释》一文,透彻地阐述了毛泽东同志关于当时世界政治中的主要矛盾、关于美国反苏战争口号的实际意义是侵略美苏之间的中间地带、关于世界规模的统一战线等战略思想,在全国和世界上引起广泛注意。1947年3月胡宗南进攻陕北时,陆定一兼任中央直属队政委,随同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同志转战陕北,做出了出色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定一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他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1957年,他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团员,随毛泽东同志赴莫斯科参加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1959年,陆定一任国务院副总理。1960年,他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团员,随刘少奇、邓小平同志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81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1962年,他任中央书记处书记。1965年,他兼任文化部部长。
  陆定一长期负责党的宣传文教工作,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建设和发展党的宣传文化教育事业,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作出了重大贡献。
  “文化大革命”中,陆定一遭受林彪、“四人帮”的严重迫害,被关押近13年之久。
  1979年6月,陆定一在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被增选为副主席。同年9月,在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委员。1980年3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顾问。1983年6月,在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副主席。在党的第十二、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陆定一同志学识渊博,对古典文学和历史造诣较深,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丰富的知识。他的英文水平较高,青年时代翻译了不少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在延安时期,曾参与毛泽东同志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的翻译工作。他注重调查研究。1991年他85岁高龄时,还主持编辑了他从1926年到1990年的文稿,在亲自撰写的文集的自序中,以简练的文笔颂扬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
  陆定一一贯忠于党、忠于人民。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努力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他具有高度的党性,顾全大局,一切服从党的安排,把毕生精力奉献给党的宣传思想和教育文化事业。他尊重知识,爱惜人才,对知识分子热情关怀,对党外民主人士坦诚相待。他担任两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为人民政协事业和党的爱国统一战线做出了贡献。他作为早期从事青年工作的老同志,始终十分关注共青团的工作,对青年一代寄予了无限期望。
  1996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历史上的今天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24 © www.lsqn.cn 历史千年 All rights reserved